轉載請注明出處。
企業(yè)新聞
HPLSE 2018:聚焦新形勢下的高功率激光研究 II
星之球科技 來源:中國激光2017-12-12
我要評論(0 )
還記得2016年3月在蘇州召開的第二屆高功率激光科學與工程國際學術研討會(HPLSE 2016)嗎?會議吸引了中、美、日、德、法、英等1
還記得2016年3月在蘇州召開的第二屆高功率激光科學與工程國際學術研討會(HPLSE 2016)嗎?會議吸引了中、美、日、德、法、英等14個國家的260余名專家學者參會。
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科學家們沒有停止,正在尋求新的方法和途徑。
• 2016年6月,已超過原定計劃(2012年)3年時間,美國能源部仍不能確定耗資35億美元的NIF能否達成目標。
• 2016年9月,羅徹斯特大學激光能源實驗室(LLE)實驗獲得OMEGA激光的聚變能量產(chǎn)額高于當前記錄的5倍。
• 2017年2月,ELI計劃中的200 PW激光裝置繼續(xù)延期,直到目前在建的重大裝置(三個10 PW激光器)已經(jīng)顯示出可以達到預期效果,這可能需要到2022年。
• 2017年2月,LLNL研制的HAPLS裝置創(chuàng)造了新的世界紀錄,輸出能量達到16 J,脈寬28 fs(相當于~0.5 PW/pulse),重復頻率3.3 Hz。
• 2017年4月,新一代光學薄膜技術提升NIF激光功率,使得NIF每年所需的新GDS組件將會從約130個降低到40個,這將極大地減低成本。
• 2017年5月,英國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的研究人員成功研制出世界最高增益的大功率激光放大器,能夠輸出150 J的脈沖,實驗測得的增益系數(shù)為180 cm-1,是目前基于固體介質的高功率激光系統(tǒng)放大器的100倍。
• 2017年6月,神光II 5 PW成功開展首輪物理磨合實驗,輸出達1.76 PW,實驗上利用RCF探測器在飛秒拍瓦裝置上獲得激光加速質子,截止能量大于7 MeV。
• 2017年6月,日本早稻田大學、加拿大國家研究委員會和德國馬克思-波恩非線性光學和短脈沖光譜研究所(MBI)科學家們完全測量了離子所釋放電子的所有量子數(shù),也就是測量了釋放電子的波函數(shù),堪稱“完美”的阿秒激光實驗
• 2017年09月,造價12億歐元的歐洲X射線激光器(XFEL)即將啟用,能夠捕獲抖動分子瞬間靜止的快照,波長小到足以提供原子級分辨率的照片。
• 2017年10月,上海超強超短激光實驗裝置(SULF)實現(xiàn)10 PW激光放大輸出,達到國際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
• 近日,神光II皮秒拍瓦激光裝置物理實驗取得突破性進展。激光質子加速物理實驗獲得了50 MeV的質子能量,實驗結果表明裝置綜合性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
HPLSE 2018 將于2018年4月9 – 12日如期與您再約蘇州,8位大會報告以及60余位邀請報告組成一線科學家Group將針對上述問題,展開深入討論。HPLSE2018分設4個專題,邀請報告仍在繼續(xù)更新中,小編帶您瀏覽一二!
Topic 1 High energy density physics
Topic 2 High power laser
Topic 3 Advanced laser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Topic 4 Laser components for high power laser
Plenary Speakers
Victor V. Apollonov, Prokhorov General Physics Institute of RAS, Russia
Dimitri Batani, CELIA Bordeaux, France
Gianluca Gregori, University of Oxford, UK
Constantin Haefner,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 USA
Joachim Hein, Friedrich-Schiller-Universität Jena (FSU), Germany
Georg Korn, ELI-Beamlines, Czech Republic
Jianqiang Zhu, Shanghai Institute of Optics and Fine Mechanics, CAS, China
Arie Zigler, Racah Institute of Physics, 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Israel
Invited Speakers
Ben King, Plymouth University, UK
Caterina Riconda, LULI, France
Leonida A. Gizzi, NIO, Pisa, Italy
David Neely, Rutherford Appleton Laboratory, UK
Stefan Borneis, ELI Beamlines, Czech Republic
Yu Xia Mandy, Singapore Institute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STAR, Singapore
Hong Jin Kong, Department of Physics, KAIST, South Korea
Sergey A Babin, Institute of Automation and Electrometry,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Russia
Yutong Li, Institute of Physics, CAS, China
Zhi M. Liao, NIF, LLNL, USA
Franz Kaertner, University of Hamburg, Germany
Francisco Suzuki-Vidal,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UK
……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wǎng)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wǎng),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wǎng)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wǎng)內(nèi)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wǎng)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wǎng)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nèi)容。


0 條相關評論



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服務與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