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軌道交通新聞

為啥我國高端裝備上的小小螺栓幾乎100%進口?

星之球科技 來源:數(shù)控中國論壇2017-11-14 我要評論(0 )   

1、何為螺栓?螺栓:機械零件,配用螺母的圓柱形帶螺紋的緊固件。螺栓有很多叫法,每個人的叫法可能都不同,有人叫成螺釘,有人叫成螺栓釘,有人叫成緊固件。雖然有這么...

1、何為螺栓?
 
螺栓:機械零件,配用螺母的圓柱形帶螺紋的緊固件。螺栓有很多叫法,每個人的叫法可能都不同,有人叫成螺釘,有人叫成螺栓釘,有人叫成緊固件。雖然有這么多叫法,但意思都是一樣的,都是螺栓。螺栓是緊固件的通用說法。螺栓是利用物體的斜面圓形旋轉和摩擦力的物理學和數(shù)學原理,循序漸進地緊固器物機件的工具。
 
螺栓在日常生活當中和工業(yè)生產制造當中,是少不了的,螺栓也被稱為工業(yè)之米??梢娐菟ǖ倪\用之廣泛。螺栓的運用范圍有:電子產品,機械產品,數(shù)碼產品,電力設備,機電機械產品。船舶,車輛,水利工程,甚至化學實驗上也有用到螺栓。反正是超多地方都有用到螺栓的。特如數(shù)碼產品上面用到的精密螺栓。DVD,照相機、眼鏡、鐘表、電子等使用的微型螺栓;電視、電氣制品、樂器、家具等之一般螺栓;至于工程、建筑、橋梁則使用大型螺栓、螺帽;交通器具、飛機、電車、汽車等則為大小螺栓并用。螺栓在工業(yè)上負有重要任務,只要地球上存在著工業(yè),則螺栓之功能永遠重要。
 
2、我國高端裝備上的小小螺栓幾乎100%進口?為什么?
 
據(jù)報道,今年前八月份,我國機械工業(yè)實現(xiàn)利潤1.14萬億,比去年同期增長14.12%;在進出口方面,2016年機械工業(yè)進口額2727億美元,出口額3748億美元,順差1021億美元。數(shù)據(jù)看似漂亮,但“老機械工業(yè)人”蔡惟慈卻高興不起來。
 
為什么高興不起來?因為他說:“螺栓是連接零件的緊固件。但小小螺栓,在我國高端裝備上幾乎需要100%進口。”
 
10月28日在濟南召開的智能制造發(fā)展研討會上,蔡惟慈告訴記者:“低壓電器、緊固件、軸承等量大面廣的基礎元器件和零部件雖大量出口,但其中高端產品卻必須進口。幾乎每個小行業(yè)都存在著低端大量出口,高端不得不大量進口的現(xiàn)實。”
 
為什么?
 
蔡惟慈認為,在“中國制造2025”所部署的五大工程中,各地普遍存在著智能制造熱、工業(yè)強基冷、創(chuàng)新驅動難的現(xiàn)象,在機械工業(yè)由大到強的進程中,創(chuàng)新能力弱和基礎不強仍然是主要制約因素。
 
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則從另一角度關注到這一問題,“高精度、大尺寸等關鍵零件的精密加工需要高端鍛壓機床,后者也是重大工程的基礎,但隨著我國高精度、深拉伸、超低速等極端工況的需求增加,我國鍛壓機床自主設計開發(fā)面臨困難重重。”
 
他列出一組數(shù)據(jù):2016年我國金屬加工機床外貿逆差45億美元,儀器儀表逆差126億美元,汽車逆差更高達338億美元,高端供給不足矛盾突出。他又以高速力機為例,在日本,這種廣泛應用在小型精密零件的沖壓加工的設備,在8mm沖程100KN壓力下滑塊速度可達每分鐘4000次,而我國產品的最高速只有每分鐘1200次。更宏觀的事實是,歐美鍛壓機床數(shù)字控制化率可達80%,而我國只有不到30%。
 
 
譚建榮 圖片來源:深圳CIO協(xié)會
 
蔡惟慈認為,“中國制造2025”要求的優(yōu)質制造不僅僅取決于管理,更有賴于高水平的基礎制造能力支撐。“沒有高水平的基礎零部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及基礎機械的支撐,就無法改變中國制造‘低檔貨’的形象。”他說。
 
3、日本哈德洛克工業(yè)株式會社的永不松動螺母
 
正如蔡惟慈老人所擔憂,中國的高鐵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成績,然而,小小的螺母卻不得不采用進口的,那就是只有45名員工的小企業(yè)日本哈德洛克(Hard Lock)工業(yè)株式會社的永不松的螺母。國產的許多螺絲螺母很松,經(jīng)常崩牙斷裂。進口的螺絲能把國產扳手扳斷,卻依然完好...
 
高鐵運營時,高速行駛的列車和鐵軌不斷接觸,形成的震動非常大,一般的螺絲在這種震動中會被震松震飛。不想被震飛,那么就需要螺絲和螺母絲絲入扣,永不松動才行。這個要求看起來很簡單,但是要滿足它并不容易。
 
你想,世界上做螺絲螺母的企業(yè)可以說是多如牛毛,但是能生產這種永不松動的螺母的企業(yè)有幾家呢?據(jù)說我國高鐵就采用了這家名為日本哈德洛克工業(yè)株式會社的永不松動螺母。
 
其實,哈德洛克工業(yè)株式會社的社長若林克彥早在1961年就發(fā)明了不會回轉的螺母U螺母。那是參加工作5年后,若林參觀了大阪的一次國際工業(yè)產品展會,他在從展會中拿回的一袋子資料和樣品中得到了靈感。在這些資料樣品中有一種防回旋的螺母吸引了若林的注意力。
 
若林看到了這種螺母的市場潛力,但是這種螺母結構復雜,價格很高,于是他就想用更簡單的結構來代替這種復雜的防回旋螺母。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沒多長時間,若林就開發(fā)出了一種結構簡單的防回旋螺母。
 
28歲的若林把這種防回旋螺母命名為U螺母,并為此創(chuàng)立了一家公司來生產和銷售這種螺母。這是若林創(chuàng)立的第一家公司——富士精密制作所。若林開發(fā)出這種防回旋螺母只用了1個多小時,但是把它推廣到市場上卻用了兩年多的時間。
 
隨著銷售額的增加,若林的信心也大大增加,打出“絕不松動的螺母”廣告。沒想到這句廣告詞給若林帶來了麻煩。裝配在挖掘機和打樁機上的U螺母因為震動太大而出現(xiàn)了松動的現(xiàn)象。一些客戶就來起訴。
 
當時富士精密制作所每月銷售已經(jīng)達到1億日元,出現(xiàn)松動的現(xiàn)象并不普遍,公司的很多人把那句“絕不松動的螺母”也僅僅當做一句廣告詞來看待,所以并沒有把這些起訴當回事。但是若林不這么想。他說既然公開聲明這種螺母是絕不松動的螺母,那就應該做得在任何條件下都不會松動。可是這點能做到嗎?合作伙伴都持懷疑態(tài)度。
 
為了堅持自己的信念,若林不得已離開了自己創(chuàng)立的公司,帶走的只是U螺母的專利。1974年,若林為了生產絕不松動的螺母又開始白手起家創(chuàng)立了第二家企業(yè)——哈德洛克(HardLock)工業(yè)株式會社。
 
若林從古代木結構建筑中的榫頭上得到靈感,發(fā)明了螺母中增加榫頭的永不松動的螺母。然而等待他的竟然是和第一次創(chuàng)業(yè)時一樣的漫長而痛苦的推廣之路。由于這種HardLock螺母的結構比一般螺母復雜,成本也高,所以銷售價格比普通的螺母要高30%左右。這成了這種螺母推廣的最大障礙。
 
在HardLock螺母沒有銷售額的時候,這家新公司除了靠U螺母的專利費之外,若林還不得不做一些其他工作來維持這家公司的運營。終于有一家鐵路公司采用了若林的產品,證明了這種絕不松動螺母的實力。鐵路公司非常需要耐震防松的螺母,而日本鐵路公司又非常多,這給若林的新公司帶來了發(fā)展機會,日本最大的鐵路公司JR公司最終也采用了HardLock螺母,并且全面用于日本新干線。
 
HardLock螺母成了全世界唯一的絕不松動的螺母,不僅在日本得到廣泛使用,而且在世界各地的主要橋梁和建筑物中也可以看到這種螺母的存在。當然,hardlock螺母的成功也會吸引很多的模仿者進行模仿。實際上hardlock螺母的原理結構都是比較簡單。雖然模仿者很多,但成功者幾乎沒有。這就是技術的關鍵。雖然你知道這種加榫頭的螺母的原理和結構,可是你就是生產不出絕不松動的螺母。這就是人家的拿手絕活。
 
從上面的介紹來看,好像這種螺母的發(fā)明并不困難,推廣倒是很困難的事。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覺。發(fā)明這樣結構的螺母的確不是很難,但是,真正地把這種發(fā)明變成實實在在的絕不松動的螺母,還是需要在使用中不斷地改進。從這家公司的設立到日本最大的鐵路公司的全面使用,若林用了近20年的時間。這個20年中的不斷技術改進,才使HardLock螺母成了世界上唯一的絕不松動的螺母。
 
哈德洛克公司在網(wǎng)頁上特地注了一筆:本公司常年積累的獨特的技術和訣竅(knowhow),對不同的尺寸和材質有不同的對應偏芯量,這是HardLock螺母無法被模仿的關鍵所在。看見了吧,人家把這種螺母的原理和結構都明白地告訴你了,但是實際的生產還需要特殊的經(jīng)驗,這就是技術,這就是訣竅(knowhow)。沒有這種技術,你就是看懂了這種螺母的原理,也無法生產出來。日本的很多企業(yè)都有這種你怎樣學也不會的獨一無二的技術。
 
舉以上例子主要是為了說明創(chuàng)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是企業(yè)應該具有這種精神,心馳神往致力于此才能有所成就。否則,將如蔡惟慈老先生所講的高端產品仍需進口,創(chuàng)新能力弱將主要影響我國機械工業(yè)由大到強的進程。
 
4、濟南二機床,以數(shù)字化創(chuàng)新提升全球競爭力的行業(yè)典范
 
可喜的是,一些骨干企業(yè)與時俱進,不斷破解上述難題。無論是譚建榮還是蔡惟慈都提到了一個國企——濟南二機床集團。以上世紀50年代中國第一臺龍門刨床、第一臺機械壓力機為肇始,“濟二”先后研制出450余種中國首臺(套),承擔了11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大型沖壓沖備國內市場占有率達80%,直至成為世界三大數(shù)據(jù)沖壓裝備商之一。
 
 

 
“濟南二機床是我國機床行業(yè)的一面旗幟,也是機床行業(yè)少有的常青樹。他們依靠自主創(chuàng)新、服務型制造和開放式發(fā)展向外界展示了一個傳統(tǒng)的機床骨干企業(yè)是怎樣由大變強,成為行業(yè)領跑者的歷程。”蔡惟慈說,這是一個值得借鑒的案例。

轉載請注明出處。

激光激光技術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wǎng)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wǎng),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wǎng)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wǎng)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wǎng)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wǎng)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wǎng)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