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深度解讀

被巨頭們放棄的激光雷達

激光制造網(wǎng) 來源:AutoLab2023-09-08 我要評論(0 )   

在不久前,博世方面稱公司決定不再投入任何資源來開發(fā)激光雷達,資源將會更多傾斜在其他雷達的研發(fā)上。博世強調(diào),這并不意味著會完全放棄激光雷達,只是放棄自研,博世...

在不久前,博世方面稱公司決定不再投入任何資源來開發(fā)激光雷達,資源將會更多傾斜在其他雷達的研發(fā)上。博世強調(diào),這并不意味著會完全放棄激光雷達,只是放棄自研,博世依舊會保持對激光雷達賽道的關注。

放棄激光雷達的并非博世一家,在此之前,被公認為是激光雷達 " 鼻祖 " 的 lbeo 破產(chǎn),采埃孚也放棄了激光雷達。

激光雷達作為曾經(jīng)車企宣揚智駕能力的 " 高檔 " 憑證,如今面臨著被巨頭們放棄的尷尬境地。

針對放棄自研的決定,博世言簡意賅的總結了兩點原因,一是短期內(nèi)難以回本,二是技術復雜。

先說難回本。

目前自動駕駛領域主要有三大傳感器,馬斯克青睞的攝像頭、車企比個數(shù)的激光雷達以及毫米波雷達。這三個之中,攝像頭因為物美價廉,是無法被取代的那個,毫米波雷達則在一定程度上和激光雷達存在著可替代性關系。

激光雷達因為光束的波長更短、指向性更好,所以抗干擾能力更強,并且有更高的分辨率,能夠精準測量距離,在三維環(huán)境的建模能力上也較強,尤其是在夜間光線不好的時候,激光雷達的探測效果在短時間內(nèi)是很難被替代的。

博世也認為,想要邁進到 L3 級別的自動駕駛,激光雷達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但貴的東西唯一的缺點就是貴,激光雷達單顆的成本能高達 1 萬元,這對于現(xiàn)在極致壓縮成本的車企來說顯然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所以現(xiàn)在搭載激光雷達的車大多是各家的旗艦車型,諸如蔚來 ET7、理想 L9、阿維塔 11 等等。

相反,毫米波雷達的成本更低,價格在千元左右,產(chǎn)業(yè)鏈也更加成熟,而且隨著技術的進步,毫米波雷達已經(jīng)完成了 4D 的轉變,并一直在嘗試向核心傳感器的位置突進。

例如國內(nèi)就有行易道毫米波雷達公司開發(fā)了壓縮感知算法,能將 4D 毫米波雷達的角分辨率做到 0.7 ° 以下,性能上直逼 64 線激光雷達的水平。

這意味著毫米波雷達可以通過算法來不斷探索性能極限,不會再局限于只是看得見,而是越來越智能,看得越來越清晰。

比如博世雖然放棄了自研激光雷達,但 4D 毫米波雷達,依舊是博世重點研發(fā)的核心項目。


馬斯克更是對激光雷達一直采取抵制的態(tài)度,在 2018 年的財報會議上,他將激光雷達比喻成 " 拐杖 ",并認為智能駕駛應該丟棄這根 " 拐杖 ",在這之后,他又放話 " 任何使用激光雷達的自動駕駛功能公司注定失敗 "。

當然,肆意妄為的馬斯克也曾攻擊過 4D 毫米波雷達,認為毫米波雷達在智能駕駛的數(shù)據(jù)流中是一個污染源,并在 2021 年把車型上的毫米波雷達拿掉了。但在今年 2 月份,馬斯克卻申請在即將量產(chǎn)的 HW4.0 上增加了一顆 4D 毫米波雷達。似乎風頭都在指向 4D 毫米波雷達。

總之,從 2022 年下半年開始,曾經(jīng)捏住激光雷達命脈的國外企業(yè)死的死,傷的傷。這個我們原先寫過一篇激光雷達行業(yè)巨頭 Velodyne 的隕落(Velodyne:激光雷達創(chuàng)造者,墜落在黎明前夜),對于這部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回溯。

國外新能源車型迭代速度太慢,再加上國外新能源車對于自動駕駛的需求遠不如國內(nèi)火熱,所以等不到量產(chǎn)上車,國外的激光雷達企業(yè)已經(jīng)紛紛支撐不住。即便博世家大業(yè)大,也經(jīng)不住這么折騰。


另一方面,博世在激光雷達領域還得承受來自國內(nèi)激光雷達企業(yè)的巨大競爭壓力,根據(jù) Yole Intelligence 發(fā)布的《2023 年全球車載激光雷達市場與技術報告》,禾賽科技以近 50% 的市場份額穩(wěn)居全球車載激光雷達總營收榜首,是貨真價實的遙遙領先。

今年一季度,禾賽一共交付了 3.48 萬臺激光雷達,營收 4.3 億元,收入同比增長 73%,而且相比所謂的旺季四季度環(huán)比也增長了不少,創(chuàng)下了歷史新高。誰能想到,去年的禾賽,還一年能虧上三個小目標。

在 2 月份,禾賽作為 " 中國激光雷達第一股 " 在納斯達克上市,算是給火熱的國內(nèi)市場又添了一把柴。

從 2017 年步入激光雷達賽道之后,禾賽專注于自研激光雷達專用芯片,禾賽創(chuàng)始人 CEO 李一帆也曾表示車載激光雷達作為一個新領域,行業(yè)想要發(fā)展,必須要在產(chǎn)品上下功夫,要垂直整合,說白了就是無論是關鍵零件的供給還是關鍵技術都得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因此禾賽保證隨時都至少要有 10 款芯片在研,而且自建工廠,不接受任何形式的代工。

除了禾賽之外,還有圖通達、速騰聚創(chuàng)等一眾豪強在這領域卷得昏天黑地,留給博世發(fā)揮的空間著實不多,即便造出來了,競爭力也未見得比得過國內(nèi)的 " 卷王 " 們。

另一個問題是技術。

今年 5 月,沃爾沃宣布推遲了全新 EX90 純電動旗艦車型的投產(chǎn)時間,從原先計劃的今年年底,改到了明年上半年,在財報會上,沃爾沃的 CEO 將這半年的延遲歸咎于激光雷達系統(tǒng) " 軟件代碼的復雜性 "。


國外車企搞不定,是因為激光雷達本質(zhì)還是一個規(guī)模攤平成本、以量產(chǎn)為唯一核心的游戲,沒有需求,自然沒有動力。

但這并不意味著激光雷達真的不重要了。

剛剛上市,帶著 1 顆激光雷達的騰勢 N7、3 顆激光雷達的比亞迪仰望 U8 豪華版、20 萬以內(nèi)唯一攜帶激光雷達的睿藍 7、新款問界 M7,這些在下半年登場的兩款熱門車型,仍舊把激光雷達當成自己的賣點。

歸根結底,還是車主們?nèi)匀怀赃@套。

麥肯錫對中國消費者的一份洞察報告中指出,消費者對自動泊車的需求是最高的,其次就是對高速和城市高架場景下的輔助駕駛的接受度。

泊車場景下的一些功能在業(yè)內(nèi)已經(jīng)是十分基礎,基礎到在新車上市時,幾乎都不會拿來做賣點,高速輔助駕駛也并非高階輔助駕駛。

除開 4D 毫米波雷達之外,其他很多方案都能實現(xiàn)主流需求的 L2+ 級智能駕駛,在 AutoLab 與國內(nèi)某激光雷達公司交流的過程中,對方很明確的表示:L2+ 級智能駕駛會保持很長一段時間,現(xiàn)有的激光雷達基礎架構也越發(fā)趨同,如何壓縮成本,使集成度上升,保持交付能力,才是未來活下去的重點指標。

例如宏景智駕宣用 1 顆 8MP 前視攝像頭、4 個環(huán)視攝像頭和超聲波雷達的組合可實現(xiàn) L2 輔助駕駛功能,而且成本只需 2000~3000 元。大疆最新的智駕方案僅用攝像頭就能實現(xiàn) L2+ 功能,方案總價只有車價的 3% 左右。這些都能覆蓋上述麥肯錫洞察報告中消費者的消費需求。

各大車企都在不斷 " 開城 ",作為同質(zhì)化下的破局點,城市 NOA 有望快速鋪開,激光雷達作為主流的門票,肯定會迎來加速增長。

雖說放棄激光雷達這個難啃的骨頭,傾力在成本低、易見成效的 4D 毫米波雷達在目前階段更有利于維穩(wěn),但可能也會由此而喪失未來在高階智能駕駛上的話語權。

誰知道胃口只會越來越大的消費者,會不會最后才發(fā)現(xiàn):激光雷達這塊難啃的骨頭或許才是最香的那塊呢?

轉載請注明出處。

光電,激光,激光企業(yè),激光雷達,激光制造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wǎng)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wǎng),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wǎng)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wǎng)內(nèi)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wǎng)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wǎng)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nèi)容。

網(wǎng)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