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正值周六,記者來到哈爾濱工業(yè)大學航天學院,在整潔明亮的辦公室里見到了我國著名的“天路”締造者——哈爾濱工業(yè)大學航天學院教授譚立英。在第九屆中國衛(wèi)星導航學術年會召開之際,她說,相信本次年會通過衛(wèi)星應用領域的交流研討,將對黑龍江的衛(wèi)星通信產業(yè)起到極大的促進和拉動作用。
2017年4月12日,載有譚立英教授團隊制造的激光通信終端的高軌衛(wèi)星發(fā)射入軌,成功進行了國際首次高軌衛(wèi)星與地面間雙向5Gbps高速激光通信試驗。在距地近4萬公里的軌道上實現了激光光束星地——地星的精準對接并完成通信。這一成功,標志著我國在空間高速信息傳輸這一航天戰(zhàn)略尖端領域站在了世界之巔,也為日后的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率先開辟了一條星地信息傳遞的“天路”。
打造“天路”建起天地雙向激光高速信息公路
高軌星地雙向高速激光通信成功的一剎那,一向沉穩(wěn)干練的譚立英教授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感慨之下?lián)]筆寫就一首《釵頭鳳》:淶水城,金山上,萬里激光針對芒。天蒼蒼,霧茫茫,三輝同光,七軸同向,難!難!難!……
通過空間激光通信,可以實現對語言、文字、數據、圖像等信息的高速傳輸,在理論上,可同時傳送1000萬路電視節(jié)目和100億路電話。
由于激光的保密性強,還可在軍工和高新技術等領域展開大量運用,因而譚立英教授團隊的這一成功意味著建立了一條上通天下對地的雙向信息高速公路,使我國的信息技術實現了萬里眼、順風耳,讓我們終于也有了自己的“天路”。
迎難而上熱愛科研向著心中夢想邁進
三十幾年前,用激光光束在空間架設傳輸“光纜”在國人看來無異于是天方夜譚。大家都說好,但沒有人愿意嘗試。當時年僅27歲的譚立英卻憑著一股子年輕的銳氣,選擇了迎難而上。起初,她和丈夫借來一間簡陋的地下室,將實驗室報廢的儀器撿來重新組裝,拿出家里的積蓄和微薄的工資向著心中的夢想邁進。而在之后的20多年里,她也為之幾近傾其全部心力。在測試攻關階段,更是常常夜以繼日地一干就是幾個月?!皹訖C對振動和溫度都非常敏感,只好選擇在后半夜調試。那時,大家經常整夜睡在實驗室里,幾個人輪流調試……”譚立英回憶說。
為了她熱愛的科研事業(yè),她從不覺得苦,卻深知虧欠家人許多。講起攻關期間親人的相繼離世,未能再給她機會床前盡孝,剛強的她也不禁熱淚盈眶。但拭去淚水之后,譚立英仍然堅毅地說:“能為國家的科研事業(yè)做出貢獻,這是我人生最大的滿足?!?/p>
再創(chuàng)新高推進衛(wèi)星通信技術產業(yè)化
如今,譚立英夫婦帶領科研團隊創(chuàng)辦的哈工大衛(wèi)星激光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也成立兩年有余。作為一家有過硬的科研團隊、成熟衛(wèi)星激光通信產品產業(yè)生產鏈的高科技企業(yè)負責人,譚立英又有了新的夢想。她也想將自己團隊研發(fā)多年的導航激光測距項目再做進一步的推進,讓技術盡快實現在現實領域的應用,讓激光通信測距在導航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推進衛(wèi)星通信技術的產業(yè)化。
一講到這兒,她的眼中便煥發(fā)出別樣的光彩。她說:“我們的目標是在天上圍著地球建一個光網絡,實現全球實時高速通信,讓我們國家的信息傳輸能力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這就是我們的夢想。在這方面,我有信心,做全世界最好、最先進的?!?/p>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