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候選人推薦工作已于2011年4月30日結(jié)束。經(jīng)過院士推薦和歸口初選部門推薦,并經(jīng)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審議,確認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為314人。現(xiàn)予公布。
根據(jù)《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規(guī)定,將于近期在有效候選人所在單位公示本單位有效候選人和相同專業(yè)的外單位的其他有效候選人的有關情況。5年之內(nèi)調(diào)動工作單位的,將同時在調(diào)出單位公示。公示時間為1個月(從公示之日算起)。
根據(jù)《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投訴信處理辦法》規(guī)定,如對候選人公示材料內(nèi)容的真實性有不同意見,請于2011年9月15日之前,將書面意見以真實身份署名,寄至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地址: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北一條15號,郵編:100190)。不受理其他方式和匿名意見。
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
2011年5月23日
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
(共314人,分學部按姓氏筆畫為序)
數(shù)學物理學部(共55人)
序號 |
姓名 |
年齡 |
專業(yè) |
工作單位 |
1 |
尤峻漢 |
74 |
天體物理 |
上海交通大學 |
2 |
王廣厚 |
71 |
原子分子與團簇物理 |
南京大學 |
3 |
王 牧 |
48 |
晶體生長物理學 |
南京大學 |
4 |
王順金 |
73 |
核物理、理論物理 |
四川大學 |
5 |
鄧小剛 |
50 |
流體力學 |
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fā)展中心 |
6 |
盧炬甫 |
63 |
天體物理 |
廈門大學 |
7 |
史生才 |
46 |
天體物理 |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 |
8 |
葉友達 |
47 |
空氣動力學 |
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fā)展中心 |
9 |
葉向東 |
48 |
動力系統(tǒng) |
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 |
10 |
葉沿林 |
55 |
核物理 |
北京大學 |
11 |
向 濤 |
48 |
凝聚態(tài)理論 |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
12 |
莊鵬飛 |
53 |
核物理 |
清華大學 |
13 |
祁力群 |
65 |
運籌學 |
香港理工大學 |
14 |
何紅建 |
46 |
粒子物理理論 |
清華大學 |
15 |
佘振蘇 |
48 |
流體力學 |
北京大學 |
16 |
張 旭 |
42 |
數(shù)學 |
四川大學 |
17 |
張繼平 |
52 |
基礎數(shù)學 |
北京大學 |
18 |
張維巖 |
55 |
激光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理論物理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
19 |
張富春 |
65 |
凝聚態(tài)物理 |
香港大學 |
20 |
張肇西 |
70 |
粒子物理理論 |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
21 |
李 鋒 |
50 |
流體力學、飛行器設計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一研究院 |
22 |
李有泉 |
48 |
理論物理 |
浙江大學 |
23 |
李重生 |
64 |
理論物理 |
北京大學 |
24 |
李嘉禹 |
48 |
基礎數(shù)學 |
中國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與系統(tǒng)科學研究院 |
25 |
杜東生 |
71 |
理論物理 |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
26 |
汪衛(wèi)華 |
47 |
凝聚態(tài)物理 |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
27 |
汪景琇 |
67 |
太陽物理 |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
28 |
邵啟滿 |
48 |
概率統(tǒng)計 |
香港科技大學 |
29 |
陸坤權(quán) |
71 |
凝聚態(tài)物理 |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
30 |
陳十一 |
54 |
力學 |
北京大學 |
31 |
陳永川 |
47 |
應用數(shù)學 |
南開大學 |
32 |
陳志明 |
45 |
計算數(shù)學 |
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與系統(tǒng)科學研究院 |
33 |
周向宇 |
46 |
數(shù)學 |
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與系統(tǒng)科學研究院 |
34 |
孟 杰 |
45 |
核物理、理論物理 |
北京大學 |
35 |
宗傳明 |
48 |
基礎數(shù)學 |
北京大學 |
36 |
歐陽頎 |
55 |
凝聚態(tài)物理 |
北京大學 |
37 |
武向平 |
50 |
天體物理 |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
38 |
范更華 |
54 |
數(shù)學 |
福州大學 |
39 |
鄭偉謀 |
65 |
物理 |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
40 |
姚凱倫 |
67 |
凝聚態(tài)物理 |
華中科技大學 |
41 |
段海豹 |
55 |
數(shù)學 |
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與系統(tǒng)科學研究院 |
42 |
趙 剛 |
50 |
天體物理 |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
43 |
趙政國 |
55 |
原子核與粒子物理實驗 |
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 |
44 |
徐洪杰 |
56 |
核科學技術(shù) |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
45 |
莫毅明 |
55 |
數(shù)學 |
香港大學 |
46 |
袁亞湘 |
51 |
運籌學 |
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與系統(tǒng)科學研究院 |
47 |
高鴻鈞 |
47 |
凝聚態(tài)物理 |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
48 |
盛政明 |
44 |
等離子體物理 |
上海交通大學 |
49 |
鄂維南 |
47 |
數(shù)學 |
北京大學、普林斯頓大學 |
50 |
黃 濤 |
71 |
理論物理 |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
51 |
景益鵬 |
47 |
天體物理 |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 |
52 |
程崇慶 |
54 |
數(shù)學 |
南京大學 |
53 |
潘建偉 |
41 |
量子信息、原子分子與光物理 |
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 |
54 |
戴子高 |
46 |
天體物理 |
南京大學 |
55 |
魏悅廣 |
51 |
固體力學 |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
#p#副標題#e#化學部(共45人)
序號 |
姓名 |
年齡 |
專業(yè) |
工作單位 |
1 |
于吉紅(女) |
44 |
無機化學 |
吉林大學 |
2 |
馬大為 |
47 |
有機化學、化學生物學 |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
3 |
馬光輝(女) |
46 |
生物化工 |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
4 |
方維海 |
55 |
物理化學 |
北京師范大學 |
5 |
毛在砂 |
67 |
化學反應工程 |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
6 |
王利祥 |
46 |
高分子化學 |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
7 |
王彥吉 |
63 |
刑事科學技術(shù) |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
8 |
王柯敏 |
53 |
分析化學 |
湖南大學 |
9 |
帥志剛 |
48 |
物理化學 |
清華大學 |
10 |
田 禾 |
48 |
精細化工 |
華東理工大學 |
11 |
劉云圻 |
62 |
物理化學 |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
12 |
劉忠范 |
48 |
物理化學 |
北京大學 |
13 |
劉 育 |
57 |
有機化學 |
南開大學 |
14 |
孫世剛 |
56 |
物理化學 |
廈門大學 |
15 |
孫紅哲 |
46 |
無機化學 |
香港大學 |
16 |
安立佳 |
46 |
高分子物理 |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
17 |
嚴純?nèi)A |
50 |
無機化學 |
北京大學 |
18 |
吳 瑋 |
48 |
物理化學 |
廈門大學 |
19 |
張俐娜(女) |
70 |
天然高分子與高分子物理 |
武漢大學 |
20 |
張洪杰 |
57 |
無機化學 |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
21 |
張新榮 |
54 |
分析化學 |
清華大學 |
22 |
李永舫 |
62 |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
23 |
李玉良 |
61 |
無機化學 |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
24 |
李亞棟 |
46 |
無機化學 |
清華大學 |
25 |
李前樹 |
69 |
物理化學 |
華南師范大學 |
26 |
李峻柏 |
46 |
物理化學 |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
27 |
楊芃原 |
62 |
分析化學 |
復旦大學 |
28 |
楊秀榮(女) |
65 |
分析化學 |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
29 |
楊學明 |
48 |
物理化學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30 |
楊金龍 |
45 |
物理化學 |
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 |
31 |
楊 柏 |
48 |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
吉林大學 |
32 |
楊 震 |
51 |
有機化學 |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 |
33 |
陸小華 |
51 |
化學工程 |
南京工業(yè)大學 |
34 |
陳國南 |
62 |
分析化學 |
福州大學 |
35 |
陳接勝 |
46 |
無機化學 |
上海交通大學 |
36 |
岳建民 |
49 |
有機化學 |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
37 |
侯雪龍 |
56 |
有機化學 |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
38 |
俞書宏 |
43 |
無機化學 |
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 |
39 |
趙宇亮 |
48 |
分析化學、放射化學 |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
40 |
趙進才 |
50 |
環(huán)境化學 |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
41 |
席振峰 |
48 |
金屬有機化學 |
北京大學 |
42 |
寇 元 |
63 |
物理化學 |
北京大學 |
43 |
梁 宏 |
46 |
生物無機化學 |
廣西師范大學 |
44 |
謝作偉 |
47 |
有機化學 |
香港中文大學 |
45 |
韓布興 |
53 |
物理化學 |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
#p#副標題#e#生命科學和醫(yī)學學部(共71人)
序號 |
姓名 |
年齡 |
專業(yè) |
工作單位 |
1 |
孔祥銀 |
46 |
醫(yī)學遺傳學和醫(yī)學基因組學 |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 |
2 |
王書榮 |
71 |
神經(jīng)生物學 |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
3 |
王 文 |
43 |
遺傳學 |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
4 |
王 巖 |
49 |
外科學 |
解放軍總醫(yī)院 |
5 |
王松靈 |
48 |
口腔醫(yī)學 |
首都醫(yī)科大學 |
6 |
王明鑫 |
56 |
生化專業(yè) |
公安部物證鑒定中心 |
7 |
王海燕(女) |
73 |
內(nèi)科學(腎臟內(nèi)科) |
北京大學 |
8 |
王喜軍 |
49 |
中醫(yī)藥學 |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 |
9 |
任 東 |
48 |
昆蟲學 |
首都師范大學 |
10 |
劉耀光 |
57 |
作物遺傳學 |
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 |
11 |
孫之榮 |
64 |
生物信息學與系統(tǒng)生物學 |
清華大學 |
12 |
孫樹漢 |
58 |
遺傳學 |
第二軍醫(yī)大學 |
13 |
朱永官 |
43 |
環(huán)境土壤學 |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huán)境研究所 |
14 |
朱玉賢 |
55 |
植物生理學 |
北京大學 |
15 |
朱 軍 |
62 |
作物遺傳育種 |
浙江大學 |
16 |
何祖華 |
48 |
植物生理學 |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
17 |
吳清玉 |
59 |
心臟外科學 |
清華大學 |
18 |
張大兵 |
43 |
作物遺傳學 |
上海交通大學 |
19 |
張 旭 |
49 |
神經(jīng)科學 |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
20 |
張其清 |
57 |
醫(yī)用生物材料與植入科學 |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 |
21 |
張學軍 |
55 |
皮膚病學 |
安徽醫(yī)科大學 |
22 |
張學敏 |
47 |
醫(yī)學 |
軍事醫(yī)學科學院 |
23 |
張明杰 |
44 |
結(jié)構(gòu)生物學 |
香港科技大學 |
24 |
李 林 |
50 |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
25 |
李素芝 |
57 |
高原病 |
西藏軍區(qū)總醫(yī)院 |
26 |
楊安鋼 |
57 |
免疫學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yī)大學 |
27 |
楊 曉(女) |
44 |
發(fā)育遺傳學 |
軍事醫(yī)學科學院 |
28 |
楊維才 |
47 |
植物學 |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 |
29 |
沈中陽 |
48 |
肝臟移植 |
天津市第一中心醫(yī)院 |
30 |
邵一鳴 |
54 |
醫(yī)學病毒學 |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
31 |
陳子江(女) |
51 |
婦產(chǎn)科學 |
山東省立醫(yī)院(山東大學附屬省立醫(yī)院) |
32 |
陳孝平 |
58 |
肝臟外科 |
華中科技大學 |
33 |
陳曄光 |
46 |
細胞生物學 |
清華大學 |
34 |
周廣勝 |
45 |
生態(tài)學 |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
35 |
金會慶 |
54 |
預防醫(yī)學(流行病學) |
安徽三聯(lián)事故預防研究所 |
36 |
哈木拉提·吾甫爾 |
51 |
民族醫(yī)學 |
新疆醫(yī)科大學 |
37 |
施一公 |
44 |
生物物理學 |
清華大學 |
38 |
胡 蘭(女) |
43 |
遺傳學 |
公安部物證鑒定中心 |
39 |
趙玉沛 |
56 |
外科學(普通外科) |
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 |
40 |
趙勁民 |
48 |
骨科學 |
廣西醫(yī)科大學 |
41 |
趙繼宗 |
65 |
神經(jīng)外科學 |
首都醫(yī)科大學 |
42 |
郝小江 |
59 |
天然藥物化學 |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43 |
饒 毅 |
49 |
神經(jīng)科學、發(fā)育生物學 |
北京大學 |
44 |
凌 鋒(女) |
59 |
神經(jīng)外科學 |
首都醫(yī)科大學 |
45 |
徐安龍 |
48 |
比較與進化免疫學 |
中山大學 |
46 |
徐 濤 |
40 |
細胞生物物理 |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
47 |
格日力 |
58 |
臨床醫(yī)學 |
青海大學 |
48 |
郭亞軍 |
55 |
腫瘤學 |
第二軍醫(yī)大學 |
49 |
錢 前 |
49 |
作物種質(zhì)資源 |
中國水稻研究所 |
50 |
高 福 |
49 |
結(jié)構(gòu)免疫學、病原微生物學 |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
51 |
康 樂 |
52 |
昆蟲學 |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
52 |
曹曉風(女) |
46 |
植物表觀遺傳學 |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 研究所 |
53 |
曹誼林 |
57 |
醫(yī)學(組織工程學) |
上海交通大學 |
54 |
梁秉中 |
70 |
骨外科,顯微外科,骨質(zhì)疏松研究 |
香港中文大學 |
55 |
梁雪兒(女) |
49 |
病理學 |
香港大學 |
56 |
黃路生 |
46 |
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 |
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 |
57 |
彭少麟 |
54 |
生態(tài)學 |
中山大學 |
58 |
彭寶淦 |
47 |
骨外科學 |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總醫(yī)院 |
59 |
舒紅兵 |
44 |
細胞生物學 |
武漢大學 |
60 |
葛均波 |
48 |
心血管內(nèi)科 |
復旦大學 |
61 |
蔣建東 |
52 |
藥理學 |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 |
62 |
蔣澄宇(女) |
46 |
呼吸分子病理學 |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 |
63 |
韓澤廣 |
47 |
醫(yī)學遺傳學 |
上海交通大學 |
64 |
韓家淮 |
51 |
細胞生物學 |
廈門大學 |
65 |
慈龍駿(女) |
76 |
荒漠化防治、景觀生態(tài)學 |
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 |
66 |
裴端卿 |
46 |
干細胞生物學 |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yī)藥與健康研究院 |
67 |
譚華榮 |
55 |
微生物遺傳學 |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
68 |
黎志康 |
57 |
植物遺傳育種 |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 |
69 |
黎曉新(女) |
61 |
眼科學 |
北京大學 |
70 |
薛紅衛(wèi) |
41 |
植物分子遺傳學 |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
71 |
瞿 佳 |
55 |
眼科學、視光學和視覺科學 |
溫州醫(yī)學院 |
#p#副標題#e#地學部(共52人)
序號 |
姓名 |
年齡 |
專業(yè) |
工作單位 |
1 |
萬衛(wèi)星 |
52 |
空間物理學 |
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
2 |
王二七 |
61 |
構(gòu)造地質(zhì)學 |
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
3 |
王會軍 |
47 |
大氣科學 |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
4 |
王成善 |
59 |
沉積學 |
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 |
5 |
王學求 |
49 |
勘查地球化學 |
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 |
6 |
王椿鏞 |
65 |
固體地球物理學 |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
7 |
馮志強 |
47 |
石油地質(zhì)勘探 |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 |
8 |
史培軍 |
52 |
自然地理學 |
北京師范大學 |
9 |
石廣玉 |
68 |
大氣物理學 |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
10 |
劉叢強 |
55 |
地表地球化學 |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
11 |
宇如聰 |
49 |
大氣動力學 |
中國氣象局 |
12 |
莊國順 |
64 |
大氣化學 |
復旦大學 |
13 |
成秋明 |
51 |
數(shù)學地質(zhì)、礦產(chǎn)普查與勘探 |
中國地質(zhì)大學(武漢) |
14 |
朱偉林 |
55 |
海洋石油地質(zhì) |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
15 |
何大明 |
52 |
水文地理學 |
云南大學 |
16 |
張小曳 |
48 |
大氣氣溶膠與全球變化 |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
17 |
張立飛 |
48 |
巖石學 |
北京大學 |
18 |
張忠杰 |
47 |
固體地球物理學 |
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
19 |
李子穎 |
47 |
鈾礦地質(zhì) |
核工業(yè)北京地質(zhì)研究院 |
20 |
李建平 |
42 |
氣象學 |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
21 |
李獻華 |
49 |
同位素地球化學 |
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
22 |
楊樹鋒 |
64 |
構(gòu)造地質(zhì)學 |
浙江大學 |
23 |
沙金庚 |
62 |
古生物學與地層學 |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zhì)古生物研究所 |
24 |
陳 鳴 |
54 |
礦物學 |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
25 |
陳中原 |
58 |
自然地理學 |
華東師范大學 |
26 |
陳發(fā)虎 |
48 |
環(huán)境變化 |
蘭州大學 |
27 |
陳仲良 |
57 |
氣象學 |
香港城市大學 |
28 |
陳曉非 |
53 |
固體地球物理學 |
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 |
29 |
陳 駿 |
56 |
地球化學 |
南京大學 |
30 |
周成虎 |
46 |
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tǒng)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
31 |
周忠和 |
46 |
古生物學 |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
32 |
侯增謙 |
50 |
礦床學 |
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 |
33 |
宮輝力 |
54 |
信息水文地質(zhì) |
首都師范大學 |
34 |
段振豪 |
51 |
計算地球化學 |
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
35 |
趙志新 |
64 |
地球物理學 |
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 |
36 |
趙思雄 |
71 |
大氣科學 |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
37 |
郝 芳 |
47 |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zhì) |
中國地質(zhì)大學(武漢) |
38 |
夏 軍 |
56 |
水文學及水資源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
39 |
郭華東 |
60 |
遙感科學與應用 |
中國科學院對地觀測與數(shù)字地球科學中心 |
40 |
高 山 |
49 |
地球化學 |
中國地質(zhì)大學(武漢) |
41 |
高 抒 |
54 |
海洋地質(zhì)學 |
南京大學 |
42 |
崔 鵬 |
53 |
自然地理學與水土 保持學(山地災害) |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huán)境研究所 |
43 |
黃思訓 |
64 |
大氣科學 |
解放軍理工大學 |
44 |
黃潤秋 |
47 |
工程地質(zhì)學 |
成都理工大學 |
45 |
龔健雅 |
54 |
測繪科學與技術(shù) |
武漢大學 |
46 |
傅伯杰 |
53 |
自然地理學、景觀生態(tài)學 |
中國科學院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中心 |
47 |
焦念志 |
48 |
生物海洋學 |
廈門大學 |
48 |
舒德干 |
65 |
古生物及進化生物學 |
西北大學 |
49 |
葛全勝 |
48 |
自然地理學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
50 |
蔡運龍 |
63 |
地理學 |
北京大學 |
51 |
樊 杰 |
50 |
經(jīng)濟地理與區(qū)域 可持續(xù)發(fā)展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
52 |
濮祖蔭 |
74 |
空間物理學 |
北京大學 |
#p#副標題#e#信息技術(shù)科學部(共36人)
序號 |
姓名 |
年齡 |
專業(yè) |
工作單位 |
1 |
馬龍生 |
70 |
精密光譜 |
華東師范大學 |
2 |
尹 浩 |
51 |
通信與信息系統(tǒng) |
總參謀部第六十一研究所 |
3 |
王小云(女) |
44 |
信息安全 |
清華大學 |
4 |
王飛躍 |
49 |
智能控制、復雜系統(tǒng) |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
5 |
王永仲 |
66 |
光學工程 |
軍械工程學院 |
6 |
王立軍 |
64 |
光電子學 |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
7 |
王建宇 |
52 |
光電技術(shù) |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shù)物理研究所 |
8 |
王 巍 |
44 |
導航制導與控制 |
中國航天電子技術(shù)研究院 |
9 |
田 捷 |
51 |
模式識別 |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
10 |
劉伍明 |
51 |
光學與量子信息 |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
11 |
呂 建 |
51 |
計算機軟件 |
南京大學 |
12 |
朱嘉麟 |
70 |
半導體 |
清華大學 |
13 |
許京軍 |
45 |
光子學與技術(shù) |
南開大學 |
14 |
應明生 |
47 |
計算機科學理論 |
清華大學 |
15 |
張書練 |
65 |
激光和精密計量 |
清華大學 |
16 |
張 榮 |
47 |
半導體材料與器件物理 |
南京大學 |
17 |
李建中 |
60 |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 |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
18 |
李樹深 |
48 |
半導體器件物理 |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 |
19 |
李景鎮(zhèn) |
70 |
光學工程 |
深圳大學 |
20 |
楊學軍 |
48 |
計算機體系結(jié)構(gòu)與系統(tǒng)軟件 |
國防科學技術(shù)大學 |
21 |
楊德仁 |
47 |
半導體材料 |
浙江大學 |
22 |
陸貴文 |
53 |
微波及天線技術(shù) |
香港城市大學 |
23 |
陳武凡 |
61 |
醫(yī)學成像科學與圖像分析 |
南方醫(yī)科大學 |
24 |
鄭建華 |
54 |
密碼學 |
中國人民解放軍保密委員會技術(shù)安全研究所 |
25 |
金亞秋 |
64 |
電磁散射與空間遙感信息 |
復旦大學 |
26 |
趙葆常 |
72 |
光學 |
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
27 |
郝 躍 |
53 |
微電子學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
28 |
駱清銘 |
45 |
生物醫(yī)學光子學 |
華中科技大學 |
29 |
唐遠炎 |
67 |
計算機、模式識別、圖像處理 |
重慶大學、澳門大學 |
30 |
徐宗本 |
56 |
智能信息處理 |
西安交通大學 |
31 |
徐秋霞(女) |
68 |
半導體器件與集成技術(shù) |
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 |
32 |
曹希仁 |
66 |
控制系統(tǒng)理論 |
上海交通大學 |
33 |
梅 宏 |
48 |
計算機軟件 |
北京大學 |
34 |
黃 維 |
48 |
有機光電子學 |
南京郵電大學 |
35 |
程代展 |
65 |
系統(tǒng)與控制 |
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與系統(tǒng)科學研究院 |
36 |
董勝波 |
50 |
導航、制導與控制 |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第二研究院 |
技術(shù)科學部(共55人)
序號 |
姓名 |
年齡 |
專業(yè) |
工作單位 |
1 |
丁 漢 |
47 |
機械電子工程 |
華中科技大學 |
2 |
丁玄同 |
63 |
核聚變等離子體物理 |
核工業(yè)西南物理研究院 |
3 |
方岱寧 |
53 |
固體力學 |
北京大學 |
4 |
王漢功 |
70 |
武器系統(tǒng)與運用工程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工程學院 |
5 |
王其亨 |
64 |
建筑歷史與理論 |
天津大學 |
6 |
王秋良 |
45 |
超導電工學 |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 |
7 |
盧天健 |
46 |
固體力學 |
西安交通大學 |
8 |
葉志鎮(zhèn) |
56 |
材料物理化學 |
浙江大學 |
9 |
劉治國 |
67 |
功能材料 |
南京大學 |
10 |
劉維民 |
48 |
潤滑材料與技術(shù) |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
11 |
向錦武 |
47 |
飛行器設計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12 |
朱 荻 |
57 |
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
13 |
江 涌 |
48 |
高級自動尋的飛行器設計 |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 |
14 |
閆楚良 |
63 |
飛機壽命與可靠性科學 |
中國農(nóng)業(yè)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北京藍天時代飛機強度研究所 |
15 |
何滿潮 |
55 |
礦山工程巖體力學 |
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 |
16 |
吳學仁 |
64 |
斷裂力學、疲勞 |
中國航空工業(yè)集團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
17 |
張立德 |
72 |
材料科學 |
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 |
18 |
張柏楠 |
49 |
空間飛行器設計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 |
19 |
張統(tǒng)一 |
61 |
力學 |
香港科技大學 |
20 |
李東旭(女) |
54 |
飛行器設計 |
國防科學技術(shù)大學 |
21 |
李行偉 |
58 |
環(huán)境水力學、環(huán)境水利工程 |
香港科技大學 |
22 |
李宏男 |
53 |
土木工程(結(jié)構(gòu)工程) |
大連理工大學 |
23 |
李應紅 |
48 |
航空推進技術(shù) |
空軍工程大學 |
24 |
李國英 |
47 |
水利水電工程 |
黃河水利委員會 |
25 |
楊 銳 |
46 |
材料科學 |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
26 |
沈保根 |
58 |
磁性材料 |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
27 |
陸 衛(wèi) |
49 |
紅外光電子學 |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shù)物理研究所 |
28 |
陳仙輝 |
48 |
材料物理 |
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 |
29 |
林家浩 |
70 |
結(jié)構(gòu)工程 |
大連理工大學 |
30 |
鄭 平 |
75 |
工程熱物理 |
上海交通大學 |
31 |
金紅光 |
54 |
工程熱物理 |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
32 |
俞大鵬 |
52 |
無機材料科學 |
北京大學 |
33 |
南策文 |
48 |
復合材料 |
清華大學 |
34 |
段廣仁 |
49 |
控制理論與應用 |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
35 |
段 進 |
50 |
建筑學(城鄉(xiāng)規(guī)劃設計與理論) |
東南大學 |
36 |
趙陽升 |
55 |
采礦工程 |
太原理工大學 |
37 |
倪晉仁 |
48 |
水利工程,環(huán)境工程 |
北京大學 |
38 |
唐春安 |
53 |
巖土與采礦工程 |
大連理工大學 |
39 |
徐世烺 |
57 |
水利與土木結(jié)構(gòu)工程 |
浙江大學 |
40 |
殷敬華 |
64 |
高分子材料 |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
41 |
郭烈錦 |
47 |
熱能工程 |
西安交通大學 |
42 |
崔福齋 |
65 |
生物材料 |
清華大學 |
43 |
常 進 |
44 |
航天應用技術(shù)和空間遙感 |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 |
44 |
常 青 |
53 |
建筑學 |
同濟大學 |
45 |
曹一家 |
42 |
電力系統(tǒng)及其自動化 |
湖南大學 |
46 |
彭練矛 |
48 |
材料物理 |
北京大學 |
47 |
韓祖南 |
62 |
導彈總體技術(shù) |
第二炮兵裝備研究院 |
48 |
蒙大橋 |
53 |
核材料研究及應用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第七研究所 |
49 |
賴遠明 |
48 |
土木工程(寒區(qū)工程) |
中國科學院寒區(qū)旱區(qū)環(huán)境與工程研究所 |
50 |
管曉宏 |
55 |
系統(tǒng)工程 |
西安交通大學 |
51 |
翟婉明 |
47 |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
西南交通大學 |
52 |
雒建斌 |
49 |
機械設計及理論 |
清華大學 |
53 |
滕錦光 |
47 |
結(jié)構(gòu)工程 |
香港理工大學 |
54 |
魏炳波 |
47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西北工業(yè)大學 |
55 |
魏鐘銓 |
73 |
飛行器總體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八研究院 |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