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從「即將關閉輪胎工廠和鋼鐵廠的故事」擺脫出來,你可以試著看看最新300頁的美林銀行的報告「關于機器人革命可能影響」來放松一下。
但是你可能還是不放心。雖然報告陳述了機器人在人口老齡化方面的優(yōu)勢,但是它也還預測了,大量的工作將被消滅:其中,英國占35%,美國占47%,包括白領工作,由于他們的生計被機器帶走。
難道我們之前對此沒有耳聞?從19世紀的「盧德派」到1980年代「印刷工會關于電腦的抗議」,人們一直都在機械化的進程。然而我們還是有很多新的工作崗位在這段進程中誕生。
然而,仍然有人擔心,人工智能(AI)結合不斷進化的機器人,能夠根據其環(huán)境和經驗做出合理推斷,將抹掉很多工作,從根本上重塑整個社會。
「自動化的典范是在農業(yè)領域」,《SurvivingAI》和《潘多拉的大腦》的小說作者CalumChace說道。在1900年,美國40%的勞動力從事農業(yè)。到1960年,這個數字只有百分之幾,然而人們工作的性質已經改變了。「不過話又說回來,在1900年,美國有2100萬匹馬。到1960年,只剩了三百萬。所不同的是,人類有認知能力——我們能學會做新的事情。但隨著機器變得越來越聰明,機器也有同樣樣的能力?!?/div>
相關文章
網友點評
如果人類在AI眼中就和馬一樣呢?對于那些不密切關注這個行業(yè)的人來說,很難看到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如何迅速結合。上周一個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團隊發(fā)布了一個視頻,顯示一架很小的無人機以30英里每小時的速度通過一片森林區(qū)域,沒有飛行員,只使用其機載處理器控制就能避開樹木。當然它在性能上遠遠優(yōu)于人腦控制的無人機。
麻省理工學院還建立了一個「機器人獵豹」,可以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跳過40cm的障礙。增加標準計算能力的進展,處理能力大約每18個月增加一倍,但同等的計算能力,芯片價格減半,你可以明白像Chace這樣的人為什么越來越擔心。
但人工智能的入侵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會從「機器人獵豹」開始。實際上,它從很久前就開始了;雖然接觸邊緣小,但是足夠深遠。有視覺處理器的烹飪系統(tǒng)可以判斷漢堡是否被煮熟。餐廳可以給客戶提供附有菜單的平板電腦,讓人們選擇無服務人員的服務。
律師經常閱讀一些巨大的文件,用于審判階段的「發(fā)現」,可以把這些任務交給電腦。一個叫Amy的智能助手,可以通過電子郵件,自動設置會議。谷歌上周宣布,你可以通過Gmail即將傳入的電子郵件,做出適當的響應(仍然需要你自己做出反應)。
更遠一點,臺灣為蘋果組裝設備的富士康公司,旨在用自動化系統(tǒng)取代大部分的勞動力。美聯(lián)社新聞社利用Automated Insights來自動撰寫對體育和商業(yè)的相關新聞。你看的時間越長,你越會發(fā)現電腦正在取代更多簡單的工作。也就更難找到那些每個人都會的工作。
那么,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能對工作、對社會到底將有多少影響?Carl Benedikt和Frey Michael Osborne在2013年發(fā)表了原創(chuàng)性論文The Future of Employment:計算機化對工作市場有多敏感?——吸引了大量的美國銀行報告——但Benedikt不喜歡自己被貼上「末日預言者」。
他指出,即使在某些工作所取代,但致力于服務和人們交際的新工作會大量涌現。「在過去的五年里,增長最快的職業(yè)都與服務相關,」他告訴《觀察家報》?!钙渲行枨笞疃嗟膬身検恰缸鸢徒叹殹购汀杆饺私叹殹??!?/div>
Frey觀察到,技術導致了尖端就業(yè)的稀薄化,也就是說,越來越少的人有在科技前沿工作的必要技能?!冈?980年代,據報道有8.2%的美國勞動力受雇于新技術,」他說道?!傅搅?990年代,它是4.2%。等到2000年代,我們估計是只有0.5%。這告訴我,一方面,自動化的潛力是擴大,但是同時現今技術與過去相比,并不創(chuàng)造許多新的就業(yè)機會。」
這就是讓Chace擔憂的地方?!改軗碛腥斯ぶ悄艿娜艘簿蛽碛辛似渌囊磺?,」他說。「這也意味著人類將分成少數『神』,和其余的人?!?/div>
「我認為,我們最好的希望是如何生活在一個物質極大滿足的社會中,那樣機器完成所有的工作,我們玩就可以。」
可以說,上述的愿景已經初露端倪;一個像尊巴舞蹈的健身計劃,不就是成年人的娛樂活動嗎?但是Chace說,沒有工作的生活方式也意味著:“你必須思考一個整體的收入”——來自國家基本、無條件的支持。
也許最大的問題是,對人工智能的社會影響檢查相當少。牛津大學的Frey和Osborne致力于規(guī)劃技術的未來影響;在劍橋,專欄作家JohnNaughton和DavidRunciman正在進行一個項目,預測這些變化的社會影響。但技術發(fā)展太快,過去發(fā)生了什么都很難弄清楚,更不用說去預測未來會發(fā)生什么。
但有些工作可能不會消失?,F年31歲的Frey,會擔心他在20年后還會有份工作嗎?學術界,至少現在看起來是安全的——至少在學者們是這么認為的。
改變帶來的危險不是貧困,而是不平等
生產力是經濟增長的秘訣所在。在18世紀晚期,神職人員和學者Thomas Malthus做出了臭名昭著的預測:人口迅速增加會導致痛苦和饑餓。
但Malthus未能預見到激烈的技術變革——從蒸汽動力織機到聯(lián)合收割機——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生產數量的擴張速度,遠遠超過了預測中饑餓人口的數量。經濟發(fā)展的關鍵,更多地依賴于資本和勞動力的投資。
隨著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最新一輪的快速創(chuàng)新,很可能促進持續(xù)改進。
由倫敦經濟學院的GuyMichaels領導,最近的研究注意了17個國家、14個行業(yè)超過十年的詳細數據,發(fā)現采用機器人提高了生產率和工資,并沒有明顯地破壞工作。
自動化減少了產品生產的工作時長;生產線的工人遭到解雇的同時,其他地方也創(chuàng)建了新工作,在許多工作變得更有創(chuàng)意、更干凈。到目前為止,由于機器接管生產,所帶來的大規(guī)模裁員的擔心,和那些總是伴隨著其他偉大的技術飛躍一樣,被證明毫無根據。
然而,對這張看起來讓人安心的圖片,也是一個重要的警告。已經被機器人取代的相對低技術的廠工,他們中很少很少能作為應用程序開發(fā)人員、分析師;技術的進步已經被指責為加劇了不平等,美銀美林認為未來可能還會繼續(xù)這一趨勢。
機器的興起的確可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但是如果沒有精細化的管理,這些收益可能都被股東和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工作者收入囊中,加劇了不平等,讓其他人心寒。
轉載請注明出處。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0 條相關評論



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服務與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