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實驗裝置首次成功放電
我國最新一代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Experimental Advanced Superconducting Tokamak)2006年9月28日在安徽合肥首次放電,成功獲得了電流超過200千安、時間近3秒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
EAST大科學工程總經理萬元熙介紹說,目前放電實驗還在進行當中,各項實驗參數(shù)還在不斷提高,顯示了EAST裝置具有良好的整體性能。實驗結果將提交近期由國際原子能機構在中國成都舉行的第21屆國際聚變能大會。EAST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建成并正式投入運行的全超導非圓截面核聚變實驗裝置,標志著我國磁約束核聚變研究進入國際先進水平。
工藝鑒定組專家、中科院基礎科學研究局金鐸研究員在新聞發(fā)布會上宣布,EAST通過國家“九五”大科學工程工藝鑒定。
穩(wěn)態(tài)運行的核聚堆產生能量的方式和太陽產生能量的方式相同,都是由原子核聚變放出巨大能量,因此穩(wěn)態(tài)運行的核聚變堆也被俗稱為“人造太陽”。EAST大科學工程總經理萬元熙研究員說,未來穩(wěn)態(tài)運行的熱核聚變反應堆投入商業(yè)運行后,能提供無限的、潔凈的、安全的能源,將使人類未來數(shù)億年的能源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根據(jù)設計,EAST產生等離子體最長時間可達1000秒,溫度將超過1億度。該裝置的建設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承擔,歷時8年、耗資2億人民幣。
萬元熙研究員介紹說,EAST集全超導和非圓截面兩大特點于一身,且具有主動冷卻結構,能產生穩(wěn)態(tài)的、具有先進運行模式的等離子體,國際上尚無成功建造的先例。其科學目標是通過實驗研究,為未來建造穩(wěn)態(tài)、高效、安全的聚變反應堆提供重要的工程技術和物理基礎。
專家說,EAST比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在規(guī)模上小很多,但兩者都是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即兩者的等離子體位形及主要的工程技術基礎是相似的,而EAST至少比ITER早投入實驗運行10年至15年。因此,無論從人才培養(yǎng)和奠定工程技術及物理基礎的角度上說,EAST都將為ITER計劃做出重要的、實質性的貢獻,并進而為人類開發(fā)和最終使用核聚變能做出重要貢獻。
據(jù)了解,ITER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國際間科技合作項目之一,總投資約46億歐元,其目標是要建造可控制的核聚變實驗反應堆。
專家:"人造太陽"商業(yè)運行后發(fā)電量夠用數(shù)億年
世界領先水平的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實驗裝置EAST2006年9月28日在安徽合肥首次放電成功,這意味著人類在核聚能研究利用領域又邁出了新的一步。EAST大科學工程總經理萬元熙說,未來的穩(wěn)態(tài)運行的熱核聚堆用于商業(yè)運行后,所產生的能量夠人類用數(shù)億年乃至數(shù)十億年。#p#分頁標題#e#
能源短缺是當今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問題。人類最近20多年來向地球索取了數(shù)額龐大的石油、天然氣、煤炭等不可再生的礦物能源,一些國家的煤炭資源已采掘殆盡。礦物能源不僅造成各種污染和“溫室效應”,而且還有枯竭之虞。從長遠來看,核能將是繼石油、煤和天然氣之后的重要能源。
萬元熙研究員介紹說,核能分為核裂變能與核聚變能,前者已經被人類加以利用用來發(fā)電,而裂變堆的核燃料蘊藏極為有限,不僅產生強大的輻射,傷害人體,放射性核廢料的處理也一直是讓人頭疼的難題。與之相比,核聚變輻射極少,且核聚變燃料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