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3D打印

3D打印在智能紡織領域的應用

激光制造網 來源:CPPC增材制造專委會2024-04-11 我要評論(0 )   

3D打印使得智能紡織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由3D打印制成的智能紡織品具有制造成本大幅度降低、制造環(huán)節(jié)被有效簡化、多種材料的組合、提升織物性能質量、實現可持續(xù)制造的優(yōu)...

3D打印使得智能紡織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由3D打印制成的智能紡織品具有制造成本大幅度降低、制造環(huán)節(jié)被有效簡化、多種材料的組合、提升織物性能質量、實現可持續(xù)制造的優(yōu)勢。

成型方式

3D打印技術有黏結成形、光敏成形、熔融成形、選擇性激光燒結成形4種成形方法。每種方法適用于不同的材料。


成形方式的多樣化是目前3D打印技術在紡織行業(yè)發(fā)展成熟的見證。黏結成形技術是紡織類產品設計在著色工藝上發(fā)展成熟的表現,具體是將著色劑與黏合材料相結合,形成薄層并進行著色。光敏技術是運用光敏材料(UV樹脂),在光作用下堆積成形進行制造。熔融成形則是通過熱塑性材料在高溫腔體中熔化,形成液體,再被噴頭均勻噴出并疊加成形。由此可見,這些技術的應用改變了紡織產品的制造方式,甚至影響到服飾產業(yè)的生產模式,因此,3D打印技術對紡織產品有著深遠影響。


智能紡織品可以包含光纖、相變材料、化學品或其他電子元件,為普通紡織品增加新的功能。越來越多的紡織材料正試圖采用3D打印技術直接制造出具有復雜功能的智能紡織品,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導電、形狀記憶、溫度調節(jié)和柔性電子元件等方面。


智能導電紡織品


開發(fā)導電紡織品最常見的方法是在織物表面附著導電材料,實現方法包括層壓、涂層、印刷、噴涂、離子電鍍、化學鍍層、真空金屬化、陰極濺射和化學氣相沉積等。3D打印機能夠準確地打印出所定義的形狀。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將導電紗線或涂層連接起來,特別是與無引線的SMD(表面安裝設備)元件連接。同時,3D打印可以調整電子元件的結構,以實現與織物最合適的結構狀態(tài)。德國比勒費爾德應用科學大學的Grimmelsmanna等,利用3D打印技術在使用導電Shieldex紗線織造的包含電路路徑的面料上直接打印,使3D打印的物體作為導電線與小型電子元件之間連接,從而讓紡織品發(fā)光,如下圖所示。

作為紡織基材,選擇了有肌理效果的、表面相對緊湊且均勻的單面鉤花針織面料,使3D打印材料能更好地與織物黏結。開發(fā)者設計了一款SMD-LED電子元件,在紡織基材表面利用FDM技術實現制造。SMD.LED由黑色導電材料、非導電的白色PLA材料及LED三個部分組成。黑色導電部分主要起到電連接的作用,材料使用的是Proto-Pasta導電PLA長絲,擠出機溫度207 ℃,打印床溫度60 ℃,層高為0.2 mm,并對結構進行填充。白色部分為普通的PLA長絲,起到固定和連接的作用。具有導電特性的黑色長絲與Shieldex紗線連接,點亮紡織品上的LED。3D打印部件作為串聯(lián)電阻,保護LED不受過高的應用電壓而影響其正常工作,當內部電陽較低時,LED的亮度則較低,因為LED和3D打印部件連接串聯(lián)電陽作為分斥器工作,較高電陽下的電壓隆越高。


智能溫控紡織品


具有調節(jié)溫度的智能紡織品種類繁多,如當前市面上最為常見的溫濕度調節(jié)紡織品,是通過去除多余的水分來降低人體溫度,但這類紡織品只有在身體和織物之間的空氣處于高濕度水平時才能被觸發(fā),這限制其在濕度水平較低時的應用。另外還有其他溫控技術,包括帶有相變材料的冷袋紡織品、空氣冷卻紡織品和液體冷卻紡織品等,但也都有其局限性。研究人員為了解決這類問題,在開發(fā)熱調節(jié)紡織品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馬里蘭大學利用一種在聚乙烯醇(PVA)聚合物基體中嵌入了氮化硼納米片(BNNSs)的復合材料進行3D打印,制成能使人體溫度快速下降的智能溫控紡織品,如圖所示。

BNNSs具有二維結構,有高達2 000 W/(m·K)的平面內熱導率,為了利用BNNSs的平面內熱性能,片材必須有良好的排列方向和均勻的分散。由于BNNSS在PVA溶液中進行超聲處理時可以通過吸收的聚合物促進結構穩(wěn)定,因此可以實現均勻的分散,同時,在纖維打印和進一步的熱拉加工過程中,通過單軸延伸流動引入了納米復合纖維,其中BNNSs形成良好的排列方向,從而形成聲子熱傳導的能量路徑。高度定向且相互連接可以提供更多導熱途徑,從而有效地提高了a-BN/PVA復合纖維的熱性能,a-BN/PVA紡織品可以沿看纖維釋放人體產生的額外熱量。紡織品將人體產生的額外熱量沿纖維釋放到周用環(huán)境中,從而為人體提供了熱舒適的微氣候,以達到降溫的目的。


形狀記憶紡織品


形狀記憶聚合物是一種能記住原始形狀的聚合物,在一定條件下改變其形狀,并能通過施加如熱、電、磁場等刺激,又恢復到原始形狀的高分子材料。形狀記憶聚合物最常使用的聚乳酸(PLA),也是3D打印中常使用的材料,因此形狀記憶聚合物可以通過3D打印技術進行制作。目前對于使用3D打印技術打印形狀記憶聚合物的相關研究,主要涉及材料的兩方面,一類是使用百分百的純聚乳酸作為形狀記憶聚合物,但由于聚乳酸材料最長能延長10%,因此在進行打印之前需要對結構進行設計以克服這類限制。Langford等使用人字形折紙結構來解決這個問題,如圖所示。圖(a)是具有人字形折紙結構的3D打印物。


圖(b)展示當折疊時,物體體積變小。當展開時,物體體積變大但物體上出現了細微的幾條裂紋,如圖(c)所示。

通常PLA長絲的恒定恢復率約61%,而人字形折紙結構的恢復率提升到約96%。另一類是采用聚乳酸復合材料進行3D打印。Guido Ehrmann、Andrea Ehrmann利用FDM 3D打印機,通過將80%的PLA與20%的Fe04混合,形成固體混合物并將其粉碎,然后在雙螺桿擠壓機中擠壓打印了一種骨小梁多孔結構,如圖所示。通過施加30 KHz的交變磁場,僅在14~24 s后就達到了95%以上的形狀恢復。


智能電子紡織品


智能電子紡織品集成了傳感器、微控制器、執(zhí)行器、連接設備和能源等電子元件,傳統(tǒng)的電子元件多由金屬、塑料等材料制成,發(fā)生彎折、扭轉、拉伸等情況時容易導致不可逆變形,從而影響電子元件的正常功能,但柔性材質的運用可以彌補上述問題。這類柔性電子元件不僅能夠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便攜功能,而且由于其與人體皮膚接口的能力提高,還可以用來監(jiān)測人體的健康信息。然而,柔性電子元件的傳統(tǒng)加工技術,對于功能結構復雜的電子元件的加工會有局限。因此,3D打印的三維快速成型的加工方式受到關注。目前,各種3D打印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結構性電子設備,為了增加對產品不同功能需求的適應性,越來越多的柔性材料被應用到3D打印技術中。例如楊慧等利用PCL10K和甲基丙烯酸異氰乙酯的化學反應合成的聚己內酯(PCL),可以作為3D打印的柔性材料。通過商用的SLA打印機將聚己內酯(PCL),打印成柔性裝置,并在上面涂上導電材料,如銀納米粒子或碳納米管(CNTS),形成具有形狀記憶性能的3D打印柔性電子裝置,如圖所示。


其中,圖(a)的設備由一個3D形狀記憶聚合物打印物體組成。圖(b)是在室溫下將銀納米粒子以燒結工藝添加到具有形狀記憶性能的3D打印物體表面,制造的柔性電溫度傳感器。圖(c)中,當柔性電溫度傳感器遇到溫度上升后,它的形狀發(fā)生變化,由開放電路變成關閉電路并點亮發(fā)光二極管。使用3D打印技術打印的具有形狀記憶行為的柔性傳感器,不僅賦予了電子設備以新的功能,而且在改變人與電子設備的互動方式的同時,也在提高產品質量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結語


目前市面上有幾十種3D打印機,不同類型的機器可以根據要求選擇適合的打印材料,但3D打印技術無論是機器或材料都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D打印智能紡織品,除了需要滿足功能性外,還應滿足最其本的織物屬性,這些都受到3D打印機器和材料的限制,另外還有尺寸、強度、形變等也是需要關注的問題。3D打印智能紡織品主要是智能數字化制造和新型材料的應用,隨著紡織工業(yè)、智能數字化、新材料及3D打印技術等不同領域的融合發(fā)展,使得智能紡織品的生產制造更有靈活性,走向更具有個性化的生產模式。


轉載請注明出處。

激光應用激光切割焊接清洗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