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航天/武器

波音747“激光劍”打不遠

星之球激光 來源:網易2015-04-20 我要評論(0 )   

  美國?;鵛波段雷達(SBX)曾是美國反導系統(tǒng)的明日之星,這種漂浮在海上的巨型雷達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強大的雷達,它可以被部署在

  美國海基X波段雷達(SBX)曾是美國反導系統(tǒng)的“明日之星”,這種漂浮在海上的巨型雷達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強大的雷達,它可以被部署在太平洋上,能夠有效監(jiān)視朝鮮發(fā)射的導彈,并為美國國家導彈防御系統(tǒng)提供目標信息支持。
  但近日,美國《洛杉磯時報》刊文指出,這個項目發(fā)展到今天實際上已經失敗,X波段雷達無法達到設計時所提出的要求,這種2005年就該投入使用的“天眼”,到2013年為止仍處于“有限的測試支持狀態(tài)”,一年內有8個月在夏威夷無所事事。
  該報道稱,過去10年,美國在反導系統(tǒng)上投下的100億美元的賭注是“徹底的失敗”。
  在防務專家看來,它不僅僅浪費了納稅人的錢,而且暴露了美國反導體系中存在的漏洞。
  結構
  雷達中的“巨人”
  美軍的?;鵛波段雷達,堪稱漂浮在海上的巨型“天眼”。
  它被架設在一個經過改裝的半潛式石油鉆井平臺上,整個系統(tǒng)排水量高達5萬噸,相當于一艘中型航母。平臺原屬于一家挪威公司,2003年被美國防務承包商買下后橫渡大西洋,被拖曳到得克薩斯州布朗斯維爾的一家船廠內進行改造。在那里,承包商給它裝配了推進系統(tǒng)、直升機起降平臺和可供100人工作起居的生活服務區(qū)。
  這套系統(tǒng)由美國兩家航空航天制造業(yè)巨頭波音公司和雷神公司聯(lián)合研制,波音公司是五角大樓中段地基防御系統(tǒng)項目的主承包商,負責所有部件的測試和一體化工作;雷神是該項目的主要研制和生產商,重點負責攔截導彈及巨型反導雷達的研制和生產。
  平臺底部是兩個平行船體,每個船體上有3根巨大支柱,共同支撐著一個平臺。平臺上是一個白色巨型球狀雷達,當年為把巨大的雷達天線吊到平臺上,動用了一臺起重能力達1.25萬噸的重型吊車。從海面到雷達頂部足有80多米高,相當于26層樓的高度。整個雷達平臺長約119米,寬約73米,比一個足球場還要大的主甲板上配有住艙、工作間、貯藏艙、發(fā)電室、駕駛控制室,為支持雷達天線陣、指揮、控制和通信組件及飛行攔截器通信系統(tǒng)數(shù)據終端提供地面空間和所需的基礎設施。平臺本身的動力系統(tǒng)可根據需要部署到全球各個海域。說它是一座能以每小時13公里速度航行的小島也不為過。
  在建成部署期間,還曾發(fā)生一件軼事。
  2005年11月14日,?;鵛波段雷達搭乘重型運輸船“藍馬林”號,沿墨西哥灣南下,繞過南美洲南端的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于2006年1月初抵達夏威夷州瓦胡島的珍珠港。在那里完成維護和補給后,于3月31日起航,前往目的地—阿留申群島中的埃達克島,成為美國彈道導彈防御系統(tǒng)的一部分。
  美軍為什么舍近求遠,不走巴拿馬運河而要萬里迢迢地繞過整個南美洲?原因是這臺雷達實在太大,超出了巴拿馬運河的通航能力。
  命運
  吞金“巨獸”先天不足
  但事實上,《洛杉磯時報》調查發(fā)現(xiàn),這個耗資達22億美元的吞金“巨獸”,并沒有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按照最初的設想,?;鵛波段雷達應該在2005年投入使用,實際上,這些年來它一直被封存在珍珠港。
  這樣的結論是在分析數(shù)千頁專家報告、國會聽證、文件和對數(shù)十名國防及航天技術領域專家采訪的基礎上作出的。
  首先,雖然它有能力偵測到來襲的物體,但由于“視野”過于狹窄,作用有限,這是它的致命缺陷。
  根據《洛杉磯時報》本月初的報道,比起一般傳統(tǒng)雷達具有90度至120度的偵測視角,?;鵛波段雷達的偵測視角僅25度,根本無法同時有效監(jiān)測大量向美國飛來的彈道導彈。五角大樓戰(zhàn)術測試評估室在報告中指出,盡管擁有絕佳的辨識能力,但過于狹窄的偵測視角對于設計用來防御大量導彈攻擊的海基X波段雷達“實在起不了任何作用”。
  其次,報告還批評,?;鵛波段雷達在設計時完全沒有考慮地表的曲度因素,亦即,如果物體的飛行高度低于1450公里,“?;鵛波段雷達根本看不見”。報告還引述美國國家科學院航天工程專家文德爾·米德的意見,?;鵛波段雷達的偵測高度比起傳統(tǒng)導彈的飛行高度還要高上至少320公里,“就算能清楚看到1450公里高的棒球又有什么用?”
  防務專家認為它對“導彈流中混合誘餌”的攻擊方式并不湊效,而這才是美國本土最可能遭受到的導彈攻擊。
  此外,一旦導彈來襲,理論上說,陸基早期預警雷達可以發(fā)現(xiàn)飛行在空中的目標,并引導海基X波段雷達持續(xù)鎖定導彈。但后者的波束方向變更及重新瞄準過程極冗長,實戰(zhàn)中其轉動速度不可能跟上一連串分散的導彈。
  為中情局工作的雷達工程師戴維·波頓直言:“不論波束指向何處,在其范圍內的目標都可以被發(fā)現(xiàn),但它要對付的是在整個太平洋范圍內以數(shù)分鐘間隔來襲的多枚導彈,它不可能跟蹤上它們,就算敵人只有四枚導彈,老手也會把它們分開發(fā)射。”
  雷達巨大的體形帶來另一問題,就是即使只作短距離移動,也要耗費數(shù)以百萬美元計的燃料。
  該報道指出,這就是為什么雷達在夏威夷珍珠港停擺生銹的原因。
  在防務專家看來,它不僅僅浪費了納稅人的錢,而且暴露了美國反導體系中存在的漏洞?;ㄔ谶@種雷達身上的錢本來能用在跟蹤遠程導彈能力更強的地基雷達上。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前導彈系統(tǒng)經理大衛(wèi)·蒙塔古甚至說:“它永遠不應被建造。”
  身世
  克林頓拍板布什推進
  ?;鵛波段雷達的開發(fā)源于美國前總統(tǒng)克林頓時期提出的“國土導彈防御系統(tǒng)”(GMD),計劃建造最多9個“X波段岸基雷達站”,覆蓋大西洋及太平洋,精確識別來襲導彈。2001年“9·11”后,美國政壇彌漫著一股焦慮情緒,鷹派議員趁機發(fā)出警告:朝鮮和伊朗接近于研發(fā)射程可抵達美國本土的遠程導彈。
  2002年,時任總統(tǒng)喬治·W·布什下令,在兩年內完成本土導彈防御系統(tǒng)的部署。這個重任落在了五角大樓下屬的美國導彈防御局(MDA)身上。該局提出了總預算為100億美元的母計劃,其中包括4個子計劃,?;鵛波段雷達系統(tǒng)即為其中之一。
  按照《洛杉磯時報》的報道,在海基X波段雷達立項之初,MDA試圖說服國會議員:這是世界上功率最大的雷達,“能在切薩皮克灣追蹤美國另一端舊金山上空的一個棒球。”在2007年參議院一次聽證會中,時任導彈防御局局長亨利·奧柏林夸口稱。
  但事后專家指出,基于地球曲率,SBX雷達不可能從4000公里外觀察到一個棒球,除非這個球飛到舊金山上空1450公里以上的高度。
  (單桂志)
  使命
  探測和跟蹤彈道導彈
  作為地基中段防御項目的一個組成部分,海基X波段雷達主要用于探測和跟蹤彈道導彈,并直接向美軍導彈防御體系中的指揮、控制系統(tǒng)實時傳輸信息。
  它采用高頻和最先進的雷達信號處理技術,用于提供詳細的彈道導彈跟蹤和識別信息。它在許多方面都是獨一無二的。雷達全重2000噸,由最現(xiàn)代化的相控陣天線構成,共有69632個多頻收發(fā)模塊,雷達圓頂可以旋轉,主要用于對彈道導彈、巡航導彈和隱形飛機等空中目標的探測。
  鏈接
  美國媒體無中生有?
  有分析認為,《洛杉磯時報》這次披露的美反導系統(tǒng)現(xiàn)狀,反映了一個基本現(xiàn)實,即經過十多年發(fā)展,反導技術仍不夠成熟,而且效費比偏低,投入與回報不成比例。這也為其他國家提了個醒:反導系統(tǒng)作為燒錢最多的防御系統(tǒng),如何發(fā)展需綜合評估。
  針對美國媒體對反導系統(tǒng)的批評,也有專家指出,美國媒體有批評軍方新項目的“傳統(tǒng)”。幾乎每一個新型武器項目,特別是花錢多的項目,都曾受到過美國媒體的批評。
  但值得注意的是,被媒體批評,并非意味著這種武器或其代表的發(fā)展方向就真的不行。F-117隱形戰(zhàn)斗機、B-2隱形轟炸機曾上榜“美國十大垃圾武器”,F(xiàn)-22戰(zhàn)斗機則被嘲諷“長時間未能參加實戰(zhàn)”,F(xiàn)-35戰(zhàn)斗機更是享有“昂貴且延期、性能不達標”的壞名聲。但美國空軍在上述幾種戰(zhàn)機上驗證的隱形技術,已成為世界公認的未來發(fā)展方向。
  按照《洛杉磯時報》的說法,“昂貴的失誤”已經成為美國導彈防御局的標簽。該報刊文稱,在過去的10年間,導彈防御局投在海基X波段雷達和其他三個項目上的資金總計超過100億美元,如今這四個項目,要么折戟沉沙,要么處于停滯狀態(tài)。
  “你花的錢讓人咋舌,但最終什么都沒得到。”美國退役空軍上校邁克·科貝特說。科貝特一直在關注導彈防御局的武器承包合同,尤其關注2006年到2009年這三年間的動向,“導彈防御局把數(shù)以十億計的美元投到這些項目上,結果走進了死胡同。”
  前文說到的三個項目分別是波音747“激光劍”、動能攔截彈和多重殺傷飛行器,它們均是防御系統(tǒng),但都存在一個關鍵的漏洞:如果敵方在來襲導彈中混有誘導彈,那么可能輕易騙過美國雷達,導致攔截火箭飛向錯誤的目標,結果是大幅增加“真導彈飛向美國本土”的危險。
  波音747“激光劍”
  花費:53億美元
  概念:在改裝后的波音747型飛機的機頭部位裝載大功率激光發(fā)射器,可向來襲導彈發(fā)射高能量激光束“熔解”彈頭,達到摧毀導彈的目的。它裝備有瞄準儀器,只要將一個壘球大小的發(fā)射孔對準來犯導彈的外殼,所發(fā)出的氧化碘激光即可將遠在數(shù)百英里外的導彈摧毀。
  項目初衷
  “我們正構建正義的力量來抵御入侵。今天,我們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即將賦予美國人第一把真正的‘激光劍’(指電影《星球大戰(zhàn)》中一種手持的武器)。”
  —2006年10月,時任美國導彈防御局主任的亨利·奧柏林三世在闡述這套系統(tǒng)時曾發(fā)出豪言。
  但實驗證實,按照目前的測試結果,這種高能激光束無法對遠距離目標發(fā)揮作用,只能近距離“照射”來襲導彈。為了達到有效戰(zhàn)斗力,裝備激光發(fā)射器的波音747只有在靠近敵人邊境的地方飛行才能發(fā)揮作用,但那樣做的結果是讓波音747暴露在對方導彈視野之內,淪為“肉雞”。
  要想在較遠的安全區(qū)域發(fā)揮戰(zhàn)斗力,則激光發(fā)射器的威力需強于目前設計的20到30倍。此外,武器自身攜帶的燃料如氫氧化鉀和過氧化氫還會給機上人員帶來嚴重的安全風險。
  終結宣言
  “我不知道國防部是否有人……認為這套系統(tǒng)應該,或者永遠不會在實戰(zhàn)中部署。”
  —2009年5月20日,時任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說。
  由于看不到投入實戰(zhàn)的前景,這一項目在歷經10年的測試后,于2012年被取消。2012年2月14日,波音公司的空中激光武器試驗平臺在加利福尼亞州愛德華茲空軍基地進行了最后一次試飛。
  動能攔截彈
  花費:17億美元
  概念:動能攔截彈是20世紀80年代伴隨美國“戰(zhàn)略防御倡議計劃”的實施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武器,主要用于防御洲際導彈和反衛(wèi)星武器。大氣層外攔截的關鍵是動能攔截技術,動能攔截器正是為此而生。它也是美軍速度最快的火箭攔截器,通過陸基或在艦艇上發(fā)射,在來襲導彈發(fā)射初期將其攔截。動能攔截彈由助推火箭和作為彈頭的“動能攔截器”(KKV)兩大部分組成,借助動能攔截器高速飛行時所具有的巨大動能,通過直接碰撞摧毀目標。
  項目初衷
  “動能攔截彈非凡的加速性能和機動能力非常非常具有吸引力。”
  —2005年4月7日,時任美國導彈防御局主任的亨利·奧柏林三世如此闡述。
  這項技術的最大缺陷在于,動能攔截彈的體量龐大。它的長度超過40英尺(約為12米),比現(xiàn)代艦船發(fā)射過的任何火箭都要長。要將它部署在海上,就不得不對戰(zhàn)艦進行改裝,花費同樣數(shù)以億計。如果部署在陸上,又不得不設置在目標導彈附近,這樣才能發(fā)揮其“主動早期”攔截的特點。但距離目標這樣近,又使它成為極易遭受攻擊的“活靶子”。
  終結宣言
  “無論測試結果有多成功,這套系統(tǒng)的效用都將非常微弱。”
  —2012年12月31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審查小組在一份報告中說。
  2009年,該項目經過6年研發(fā),最終“掛掉”。
  多重殺傷飛行器
  花費:7億美元
  概念:這是一種小型攔截器。依靠飛行器上攜帶的8至20個不等的小型攔截器,將來襲導彈和誘餌彈悉數(shù)摧毀。多重殺傷飛行器的概念很簡單,是“以數(shù)量對抗數(shù)量”,讓一枚反彈道導彈攜帶多組攔截器,以便同時攻擊多個來襲目標,即使部分攔截器被浪費在誘餌彈上也無妨,如果反彈道導彈攜帶的攔截器足夠多,甚至還能將誘餌彈或真彈頭全部一網打盡。因此,一枚反彈道導彈便能同時接戰(zhàn)多枚來襲的彈頭與誘餌彈,還降低了對偵測系統(tǒng)識別真假彈頭的要求。也就是“寧可錯殺,不可錯放”。
  項目初衷
  “多重殺傷飛行器是一套轉型計劃,目的在于到2013年時增加彈道導彈防御系統(tǒng)的殺傷力。”
  —2006年7月19日,美國導彈防御局發(fā)布消息稱。
  開發(fā)這套系統(tǒng)主要的障礙來自技術,置身太空環(huán)境中,讓“殺手攔截器”摧毀體量大得多的彈頭,在現(xiàn)有的技術上無法逾越。2007年到2008年之間,導彈防御局對這套系統(tǒng)寄予厚望,稱其“花費不高但作用明顯”。但直到今天,承包商尚未進行過一次測試飛行,如今已被擱置。
  終結宣言
  “為了更有效地規(guī)避未來的威脅,我們建議……終結多重殺傷飛行器項目……以便騰出精力研發(fā)更高效的替代技術。”
  —2009年5月21日,時任導彈防御局主任的帕特里克·奧雷利說。
  2009年,這一項目落馬。
  導彈防御系統(tǒng)的噩夢—
  真假難辨的誘餌
  美國前國防部長威廉·科恩認為,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保護美國免于洲際導彈的襲擊將是不可能的任務。問題之一是誘餌。在離開大氣層后,一枚大型洲際導彈可釋放十多個彈頭和幾十個誘餌。在太空的真空中,誘餌飛行的速度和彈頭完全一樣。它們可能是釋放紅外光的懸浮微粒、細鐵絲,或錫箔條。反導裝置的雷達將會探測到許多的來襲物體,但其中只有少數(shù)是真正的彈頭。
  最危險的誘餌
  最危險的誘餌是亮閃閃的鋁箔氣球,和人們在節(jié)日時用的裝飾氣球非常相像,用塑料制造,外面有一層金屬涂層。這種材料可反射雷達。一枚導彈可同時釋放幾十個氣球,從雷達顯示屏上看它們和錐形的彈頭毫無區(qū)別。更令人擔憂的是,彈頭可以被包裹在鋁箔氣球中隱藏起來。偽裝成氣球的核彈頭可以通過熱感應器識別,由于彈頭內緩慢衰變的钚,導致它們的溫度升高。但只需給每個誘餌氣球都安裝上電池驅動的小型加熱裝置就足以騙過攔截器的熱感應器。
  彈頭最后階段推進器內壁的爆炸“切割線”也可制造誘餌。在太空中分離時,爆炸使得推進器的金屬外殼分裂成很多小塊。雷達上突然出現(xiàn)20個來襲目標,要從中找出真正的彈頭實在不易。
  尚無國家掌握徹底打敗誘餌技術
  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曾在1999年的報告中指出,中國和俄羅斯研發(fā)了眾多對抗反導系統(tǒng)的技術,很可能愿意向他國出售這些技術。2014年5月,分管工程和研發(fā)的副國防部長在一份聲明中指出,類似先進對策的涌現(xiàn)使得美國的導彈防御計劃變得“不實用或得不償失”。
  然而,很多反導計劃的支持者依然相信,更多的研究可以讓最復雜的誘餌也現(xiàn)出原形。FTG-06b高超音速攔截器測試中使用了誘餌,但陸基中段防御工程師們非常清楚自己面對的是什么對手。多個攔截器可接連發(fā)射,應對來襲的多個彈頭。當?shù)谝粋€攔截器飛向一堆誘餌時,它可以將越來越精確的數(shù)據傳給緊隨其后的其他攔截器,從而找到真正的彈頭進行攔截。
  然而,在目前還沒有國家接近掌握徹底打敗誘餌的技術。即使這些障礙全部被跨越,新的障礙又將出現(xiàn)。彈頭可在太空中發(fā)射鋼球,清除掉前方的攔截器。攔截器的雷達可能被電子武器干擾,或者可預設程序,讓核彈頭在發(fā)現(xiàn)攔截器靠近時自爆。太空中的核爆炸可產生強大的電磁脈沖(EMP),可一舉切斷整片大陸的電路和電網。美國的電磁脈沖委員會(美國國會成立的一個研究類似威脅的機構)在2008年估計,如果正對美國版圖中央的太空中發(fā)生核爆炸將引發(fā)社會崩潰,一年之內2/3的美國人將在混亂中死亡。
  有些襲擊或無需洲際導彈
  在核國家中,朝鮮或巴基斯坦目前都沒有建造洲際導彈遇攔截自動引爆系統(tǒng)的能力。但假以時日,這一狀況完全可以改變。朝鮮實驗的核裝置中至少有一種是可以用于發(fā)動電磁脈沖攻擊的。這一類襲擊未必需要威力巨大的爆炸,只需要產生大量伽馬射線。
  類似的襲擊甚至可能無需洲際導彈。2012年12月,朝鮮發(fā)射了一枚沿著由南向北軌道運行的衛(wèi)星。雖然這顆衛(wèi)星可能已經發(fā)生故障,但此次發(fā)射卻揭露了反導系統(tǒng)的另一個可以被電磁脈沖攻擊利用的漏洞。如果將核裝置安裝到南向北軌道的衛(wèi)星上,就可以繞過美國針對遠程武器的反導系統(tǒng)。因為這些攔截裝置都是針對從北極而非從南面飛來的彈頭設置的。此外,將核武器隱藏在衛(wèi)星中,發(fā)射到民用衛(wèi)星使用的軌道上,當衛(wèi)星飛越美國上空時引爆其中的核彈,后果不難想象。一個無法應對類似襲擊的反導系統(tǒng)形同虛設。
  據估計,人類自首次到訪月球以來,載人登月和無人探測器已經在月球表面遺留下了40萬磅(約為18萬公斤)重的各類物品。這些遺留物包括遺棄在月面的航天器、探測器和火箭,或者在繞月飛行接近尾聲時故意撞向月球的飛行器。但除了這些,還包括一些有趣的東西,比如體育用品、照片、未經允許的走私物、排泄物……
  1.宇航員排泄物
  在阿波羅登月計劃中,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和我們一樣,不得不就地解決排泄問題。據統(tǒng)計,共有96袋用于收集污物的袋子被留在了月球上,它們有些被裝得滿滿的,有些還沒開封。之所以沒把這些垃圾帶回地球,是為了減輕返回艙的載荷—回程時還要帶上大量的月巖。
  最近,一些太空生物學家突然對此產生興趣,他們想弄明白這些排泄物中是否遺留有病菌,而當這些病菌暴露在宇宙射線輻射時是否會加速變異。
  2.太空靴
  總結下讓人類首次登月的阿波羅11號,你會發(fā)現(xiàn)除了那些污物,首批登月的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為了減輕返回時的重量,還將約100件不再需要的物件留在了月球上,包括太空靴、攝像機、一些工具和膠片等。
  但一些遺留物則帶有禮儀用途,比如那面著名的美國國旗(阿波羅11號把它插入了月壤中,但返回艙點火時產生的氣浪將旗子掀翻)。除了國旗,紀念物還包括一顆代表和平的金橄欖枝吊墜和刻有約100名科學家、政客和各國首腦祝福留言的硅盤。
  3.帶有尼克松簽名的紀念牌
  幸運的尼克松在人類成功登月前幾個月才接手阿波羅計劃,卻在任期內經歷了全部六次載人登月行動,包括第一次的阿波羅11號。當時,美國人為了證明人類登月的目的,特意留下了一面金屬紀念牌,上面寫道:“公元1969年7月,來自地球的人類首次踏足月球。我們?yōu)榱巳祟惖暮推蕉鴣怼?rdquo;下面落款是尼克松的簽名。這位半路憾離白宮的總統(tǒng)也成為迄今美國唯一一位在月球“留名”的總統(tǒng)。
  4.“走私”到月球的藝術品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雕塑家福雷斯特·邁爾斯產生了“把一件藝術品留在月球”的想法,他召集了六位藝術家(不乏安迪·沃霍爾、羅伯特·勞森伯格和克拉斯·奧爾登堡等牛人),在一個由貝爾實驗室制造的、只有指甲大小的瓷片上創(chuàng)作了幾個素描作品。邁爾斯稱這個瓷片為“月球博物館”,作品包括米老鼠式的繪畫(奧爾登堡)、程式化的草圖(沃霍爾)和一個類似鉛筆簡筆畫的素描。
  但問題來了,邁爾斯無法說服美國宇航局將這個作品送上月球。他選擇走一條捷徑,說服一名參與阿波羅12號的工程師將瓷片藏在一個登月艙模塊中。這名工程師把瓷片“走私”到飛船上,2天后阿波羅12號降落月球,離開時將這一模塊遺棄在月球。事后,邁爾斯把自己的“偷天計劃”透露給紐約時報,但美國航天局從未予以證實。
  5.高爾夫球
  “很遠很遠很遠。”
  隨著小球飛出電視畫面之外,1971年登上月球的美國宇航員謝潑德喊出了這一句名言,宣布人類歷史上唯一一次月球打高爾夫行動成功。
  阿波羅14號的登月任務由謝潑德、羅薩和米切爾三名美國宇航員執(zhí)行,他們抵達了月球弗拉莫羅高地,并掃描了月球地平線。而令擔任指令長的謝潑德印象最深刻、也最為世人津津樂道的任務,就是那次打高爾夫。
  “出發(fā)前我和休斯敦航天中心的老大約好,如果登月后的任務搞砸了,就不會打高爾夫,免得讓人們覺得不嚴肅。好在一切都非常順利,于是我在爬上梯子上飛船回家前的最后一項任務,就是打出那兩個高爾夫球。我把折疊式高爾夫球桿打開,打出了球,它們現(xiàn)在還在月球上。”謝潑德在1991年的一次采訪中回憶說。
  6.宇航員雕塑
  《倒下的宇航員》(Fallen Astronaut)是一座8.5厘米高的鋁制雕塑,表現(xiàn)一位穿著宇航服的宇航員,以紀念在探索太空旅程中犧牲的人類先驅。她是官方確認的、月球上的唯一一件藝術品,由阿波羅15號的成員斯科特放在哈德雷山上。
  這個雕塑作品由比利時藝術家保羅·范·霍伊東克創(chuàng)作,旁邊還有一塊刻著十四位在航天飛行或訓練中犧牲的美國和蘇聯(lián)宇航員的名字的紀念牌。但不久之后,霍伊東克的善舉卻演變成了丑聞—他計劃出售這一雕塑的復制品,明顯違背了與宇航員斯科特簽署的協(xié)議。
  7.獵鷹羽毛
  在阿波羅15號任務接近尾聲時,宇航員斯科特重演了歷史上一次著名的實驗:兩個鐵球同時落地。這是為了證明在真空環(huán)境下,兩個不同質量的物體會同時落地。
  斯科特兩手分別持一個錘子和一枚獵鷹羽毛作為實驗物體,同時松手,同時落地,與那次經典的實驗結果一致。最后,他把那枚取自美國空軍學院吉祥物獵鷹的羽毛留在了月球。
  8.家庭合影
  在阿波羅16號登月任務中,宇航員查爾斯·杜克利用駕駛月球車探索笛卡兒高地的機會,將自己一家四口的合影留在了這里。這張3英寸×5英寸的照片被裝在密封的塑料袋中,照片中的人包括杜克和妻子多蘿西以及他們的兒子查爾斯和托馬斯。
  杜克從未透露這樣做的原因,但他在照片的背面給“任何未知生物”留下這樣一段話:“這是來自地球的宇航員杜克一家,1972年4月降落月球。”
  不幸的是,暴露在惡劣的月球環(huán)境下長達40年,這張溫馨的照片應該早已褪色。

轉載請注明出處。

激光激光劍波音747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