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電子加工新聞

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花落激光等離子:上海交大張杰獲獎

星之球科技 來源:澎湃新聞2021-09-14 我要評論(0 )   

9月12日,2021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張杰摘得三項大獎之一的“物質科學獎”。獎金為100萬美元,使用方式不受限制。將未來科學大獎頒發(fā)給他,是為了...

9月12日,2021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張杰摘得三項大獎之一的“物質科學獎”。獎金為100萬美元,使用方式不受限制。
將未來科學大獎頒發(fā)給他,是為了獎勵他通過調控激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產生精確可控的超短脈沖快電子束,并將其應用于實現(xiàn)超高時空分辨高能電子衍射成像,和激光核聚變的快點火研究。張杰教授是世界知名的激光等離子體物理學家,在高能量密度物理和激光聚變物理前沿研究領域做出多項重要學術貢獻,并因此于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7年當選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08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11年當選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2012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5年獲得激光聚變與高能量密度物理研究領域國際最重要的獎項-愛德華·泰勒獎章,他也是世界范圍內首位獲得該項榮譽的華人科學家。
張杰教授領導的上海交大激光等離子體實驗室研究團隊,連續(xù)三期(九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chuàng)新群體資助(2012-2020),長期與美國、英國、日本的重要科研機構開展高水平的國際合作,是國際學術界相關領域最有影響的團隊之一。
在過去的30多年的時間里,張杰教授在激光等離子體研究領域培養(yǎng)了100多名博士,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都活躍在激光等離子體研究領域,并在國內外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獲得了教職和研究崗位。張杰還是全國培養(yǎng)出蔡詩東等離子體物理獎獲得者最多的博士生導師之一。
張杰教授主持過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還是兩期科技部973項目首席科學家,目前作為首席科學家主持中科院“新型激光聚變方案”先導專項研究。
張杰教授曾先后獲中國青年科學家獎(1998)、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學者獎(199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學者(1999)、中國科學院優(yōu)秀百人計劃獲得者(2002)、中國光學學會王大珩光學獎(2002)、中國物理學會饒毓泰物理獎(2003)、世界華人物理學會“亞洲成就獎”(2004)、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2006)、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6)、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2007)、第三世界科學院TWAS物理獎(2007)、中國科學十大進展(2011)、美國核學會愛德華·泰勒獎章(激光聚變與高能量密度領域國際最高獎項)(2015)、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杰出科技成就集體獎(2018)。
2006年-2017年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2017年-2018年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第十三屆全國政協(xié)常務委員。目前擔任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上海交通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致遠學院榮譽院長。
他曾任亞太物理學會聯(lián)合會主席、香港特區(qū)高等教育資助委員會(UGC)委員、香港特區(qū)科研資助委員會(RGC)委員、新加坡國家研究理事會(NRF)外國專家評審委員、德國洪堡基金會(AvH)外國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他還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在物理領域設立的Comstock Prize和美國物理學會在等離子體領域設立的Ronald Davidson等離子體物理獎遴選委員會委員。他是香港城市大學榮譽博士(2008)、英國女王大學榮譽博士(2010)、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榮譽博士(2011)、美國羅切斯特大學榮譽博士(2013)。
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首個世界級民間科學大獎,由未來論壇于2016年創(chuàng)立,下設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shù)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個獎項,單項獎金100萬美元(約650萬元),每個獎項由四位捐贈人共同捐贈。大獎采取提名邀約制和國際同行評議制。在獎項評審過程中,有包括諾獎得主、圖靈獎得主、菲爾茲獎得主以及數(shù)十位美國、法國、德國等國的科學院、工程院院士,參與了未來科學大獎的提名與評議過程。
未來科學大獎每年在中國北京舉辦頒獎典禮,對為全人類做出重大科研成果的科學家予以表彰。頒獎典禮同期舉行的科學峰會,旨在邀請全球范圍內卓有建樹的科學家,分享科學發(fā)展的前沿成果,探討學科交叉與學術創(chuàng)新,推進科學主導的產業(yè)應用。
歷屆獲獎人
2016年至今,未來科學大獎共評選出20位獲獎者,獲得了科學和社會領域的廣泛認可。他們分別是:
生命科學獎
2016 盧煜明(Yuk-Ming Dennis LO)
2017 施一公
2018 李家洋 袁隆平 張啟發(fā)
2019 邵峰
2020 王振義 張亭棟
物質科學獎
2016 薛其坤
2017 潘建偉
2018 馬大為 馮小明 周其林
2019 王貽芳 陸錦標(Kam-Biu LUK)
數(shù)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2017 許晨陽
2018 林本堅(Burn J. LIN)
2019 王小云
2020 彭實戈

轉載請注明出處。

制造業(yè)激光激光技術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wǎng)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wǎng),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wǎng)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wǎng)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wǎng)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wǎng)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wǎng)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