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2009年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2001年畢業(yè)于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獲得理學博士學位。2001年至2004年,在美國伯克利勞倫斯國家實驗室做博士后;2004年至2007年,美國再生能源國家實驗室助理研究員;2007年5月,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同時進入半導體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從事半導體摻雜機制和納米材料的研究。
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及所獲獎勵:
在半導體摻雜機制和納米材料等前沿領域中取得的一系列創(chuàng)新性研究成果:(1)發(fā)表了一百余篇論文(其中“Nature”一篇,“Nature Material”一篇,“PRL”六篇,“Nano Letters”四篇,“JACS”二篇,“APL”十八篇,“PRB/JPCC”三十六篇),對半導體光電材料與器件的設計有重要的指導作用。(2)首次從理論上研究了形狀對納米團簇電子態(tài)的影響,并且對相關的實驗進行了解釋。(3)與合作者提出了Charge Patching方法,實現(xiàn)了上萬原子的第一性原理精度計算,該方法特別適用于大原胞的半導體合金和納米團簇的大規(guī)模計算。(4)對半導體摻雜機制有深入的研究,提出GaN和ZnO等實現(xiàn)p-型摻雜的實驗模型,并用第一性原理進行計算,獲得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5)首次研究了量子點中雜質的穩(wěn)定性, 預言在硅摻雜的GaAs量子點中,如量子點的尺寸小于14納米,將出現(xiàn)DX深能級中心。(6)首次預言了CdS量子點比CdSe量子點更容易觀察到“暗激子現(xiàn)象”,該預言被美國P.F.Barbara教授的實驗小組所證實。論文已經(jīng)被國際同行高度評價和大量引用,至今已被引用兩千余次。2008年9月2日《科技日報》第十版以《李京波:半導體照明學科帶頭人》為題報道了其最新研究進展。2009年3月17日《自然》(亞洲材料)報道了其研究小組在光催化材料研究中取得的重要進展。2009年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信息學部)。2011年獲浙江省“千人計劃”榮譽稱號,2012年中科院“百人計劃”終期評估,獲評“優(yōu)秀”。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