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能源環(huán)境新聞

政策利導 風電行業(yè)艱難復蘇

星之球激光 來源:和訊網2012-12-03 我要評論(0 )   

一度停滯的 風電 行業(yè)開始觸底反彈。 我們剛向金風科技、上海電氣和東方電氣交付了大批訂單。風電機柜系統(tǒng)制造商德國威圖公司總裁鄭清好告訴記者。他認為,我國原先的計...

       一度停滯的風電行業(yè)開始觸底反彈。

  “我們剛向金風科技、上海電氣和東方電氣交付了大批訂單。”風電機柜系統(tǒng)制造商德國威圖公司總裁鄭清好告訴記者。他認為,我國原先的計劃是2020年風電的裝機容量要達到200吉瓦,但目前的發(fā)展勢頭可能要遠超過這個數字。

  另一家風機制造商依必安派特公司CEO洪道夫也認為,風電行業(yè)復蘇跡象明顯,目前的增長速度大約為7%左右,但在一兩年之后增長將達到25%。“整機生產商告訴我們,他們的訂單正在上升,國家電網也表示,在“十二五”期間并網問題會得到解決。很多好消息都在陸續(xù)傳來。”

  與光伏市場銷售在歐洲不一樣的是,從2009年開始,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風電設備制造國和最大的安裝國,而到了2011年底,各種危機襲來,眾多企業(yè)倒閉,而今在政策的推動下,困境中的風電產業(yè)終于開始了艱難的復蘇。

 

  市場回暖

  在300多個獲補助的發(fā)電項目中,風電項目就達239個,而其中僅14個為太陽能發(fā)電。

  我國風電行業(yè)持續(xù)低谷,國家電網2011年的政策變化是原因之一。

  2011年初,我國風電機組屢出事故,先是在2月,中電集團的酒泉風電場598臺風電機組脫網,損失出力84萬千瓦,占事故前酒泉地區(qū)風電出力的54.4%。而到了4月,酒泉風電基地再次發(fā)生事故,上千臺風機脫網,損失風電出力153.5萬千瓦。

  國家電監(jiān)會在調查后認為,目前投入運營的風電機組很多不具備低電壓穿越能力,因此在電網故障時容易脫完。于是在2012年5月,國家電網發(fā)文已安裝的風機必須具備低電壓穿越功能,對舊機組的改造需在當年10月完成,當年新的安裝暫時性地都停止了。

  “去年5月份之后,大部分新機組的安裝都停止了,廠商都在改造解決低電壓穿越的問題,但到了今年七八月份,這些改造基本上都完成了,于是又出現了新機組的安裝潮。”鄭清好告訴記者,現在很多企業(yè)的合同也開始交付,而更多的訂單也在涌來,因為產能有限,工廠24小時開工,有時也難以滿足客戶需求。

  據記者了解,威圖是全球最大的風機機柜產品供應商,占據60%以上的中國市場份額,鄭清好表示,風電產品占公司總銷售額的16%,金風科技等一線企業(yè)均是其客戶,而借助今年下半年的風機安裝增長,風電產品的比重將會進一步擴大。

       “我們剛投資了500萬歐元建立了一個新的研發(fā)中心。”洪道夫說,他認為,明年風電市場的增長速度就會提起來,因此現在正是投資布局之時。今年該公司在中國的銷售額就達到了15億元,而在風電變流器領域則占據了70%的市場份額。

  在他看來,過去一年風電市場不景氣,主要遭遇三大難題,一是并網問題,風機的安裝量暴增但電網的接納量卻很有限,矛盾由此產生;二是風電遇到了技術問題,比如海上風電技術#p#分頁標題#e#尚不完善,導致使用壽命減短;三則是金融危機沖擊下,很多風電企業(yè)都遇到了融資難題,導致一些企業(yè)倒閉。

  “雖然有些未知數,但在國家政策上對風電的支持力度非常大,這意味著在國家的推動下,上述難題總會解決,這只是時間的問題。”洪道夫認為,根據規(guī)劃到2020年,風電的裝機容量是200吉瓦,這是光伏的四倍以上,但實際上有預測表明到時的安裝量將可能遠超政府目前的預期,會達到300吉瓦。

  近期政府對風電的支持還在發(fā)力。10月底,財政部、發(fā)改委、能源局公布了第二批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補助目錄,在300多個獲補助的發(fā)電項目中,風電項目就達239個,而其中僅14個為太陽能發(fā)電。

 

  幸存者的比拼

  他認為風電市場已經飽和,除了金風科技、華銳風電、上海電氣、東方電氣等傳統(tǒng)的十強之外,已難有其他新進入者的生存空間。

  產能過剩讓風電企業(yè)內戰(zhàn)不已,一年多的行業(yè)低谷讓眾多企業(yè)被掃地出門。

  “兩年前風電整機生產商有80多家,而今只剩下30家左右,很多企業(yè)被淘汰出局了。” 威圖公司風電行業(yè)經理張延鳴對記者說,這只是整機生產商,而零配件生產商的數量更有成千上百,他們的處境也就更為艱難,在2009年以后眾多企業(yè)都開始進入風電行業(yè),一時間人滿為患,價格戰(zhàn)也就此展開,2009年每千瓦時風電設備價格是6500元,而今已跌到了3500元。

  江蘇南通一家從事風電生產的企業(yè)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這兩年風電行業(yè)已陷入一種混亂狀態(tài),中小企業(yè)為了和大企業(yè)爭搶市場,把價格當成殺手锏屢試不爽,以此生存下來,而面對沖擊,大企業(yè)之間也互相開戰(zhàn),價格戰(zhàn)讓風電行業(yè)的利潤一路下滑,眾多企業(yè)陷入虧損中。

  包括三一重工,這個原本從事重型機械制造的企業(yè),也在2008年設立全資子公司專門從事風電制造,曾在北京、張家口、吉林通榆、云南瀘西建立產業(yè)園,集團董事長梁穩(wěn)根當初曾放言說,幾年之內將躋身風電設備制造前十名,但而今這些豪言都被殘酷的現實擊破。

       一位三一電氣人士說,而今這些產業(yè)園的大部分工廠都處在半停工狀態(tài),“三一電氣是全產業(yè)鏈的企業(yè),它生產整機、葉片、增速機、發(fā)電機、主控、變槳、變流器、軸承甚至海上風電施工專用設備,這導致投資巨大。”此前,有消息說,到2011年三一電氣已經在風電上投入了31.5億元的資金,但三一電氣卻一直沒有盈利,據悉三一虧損已經超過3億元。

  “當初也有外資找我們洽談進入風電設備制造領域,但我們調研了市場之后放棄了。”柳州重工一位高管告訴本報記者,他認為風電市場已經飽和,除了金風科技、華銳風電、上海電氣、東方電氣等傳統(tǒng)的十強之外,已難有其他新進入者的生存空間。

  在張延鳴看來,這兩年市場也經歷了一個洗牌過程,對風電的認識也開始回歸理性。他表示,此前有些整機制造商只看采購成本,盡量選低價的配件,這也導致了市面上的整機質量參差不齊,而今年以來一些企業(yè)的態(tài)度已悄然轉變。“在去年的幾次風電事故之后,大家開始對質量和使用壽命關注起來,很多企業(yè)開始選擇大品牌的配件商。”

  “現在企業(yè)之間已從價格戰(zhàn)變成質量和技術之戰(zhàn),那些價格低廉質量差的廠商會被繼續(xù)淘汰出局。”張延鳴說。

 

轉載請注明出處。

暫無關鍵詞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