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掀起的移動終端產品市場競爭愈演愈烈,關鍵零部件廠商也頻頻上演搶單戲碼。由于觸摸屏占移動終端產品成本比重最高,相關廠商的角 力也最受關注。拓撲產業(yè)研究所經理柏德葳近日表示,2011年平板電腦出貨量將超過5000萬臺,智能手機出貨量將達到3.88億部,在兩大主力產品驅動 下,2011年觸摸屏需求將達到9.51億片,較2010年的7億片增長了34.3%,從出貨金額上看將達到85億美元。
展望全球觸摸屏產業(yè),中國大陸與臺灣地區(qū)仍將執(zhí)市場牛耳。拓撲預估,2011年國內業(yè)者出貨量市場份額約為20%,臺灣地區(qū)約為48%,日、韓則各占 13.5%和15%。雖然萊寶高科、南玻、長信科技等多家國內觸摸屏企業(yè)正積極擴張產能并完善產業(yè)鏈,臺灣地區(qū)也擁有領先于世界的量產經驗和實力,但日韓 業(yè)者一方面掌握材料和技術專利優(yōu)勢,又有自有品牌產品作為自產觸摸屏出???。因此,兩岸觸摸屏廠商不應自滿于市場份額的暫時領先局面,而應盡快思考如何布 局附加值高的新材料和OLED等新技術領域,只有這樣才能及早擺脫受制于日、韓業(yè)者的困境。
拓撲預測,2011年普通功能手機出貨量為7.98億部,智能手機3.88億部,其中觸摸屏在功能手機的滲透率為33.8%,在智能手機的滲透率則高達 87.5%;加上平板電腦的大量出貨需求,上述3種產品即占整體觸摸屏需求的70%。由于平板電腦面板尺寸約為智能手機的6倍,預估將成為下一波推升觸摸 屏需求成長的關鍵。
盡管市場需求龐大,但觸摸屏仍然供過于求。拓撲表示,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仍為品牌大廠掌握,惟有切入品牌大廠供應鏈,甚至成為其長期合作伙伴,才能穩(wěn)守訂 單。然而,品牌大廠對技術質量和成本的要求極嚴,小廠無論資源或技術能力都較難滿足其嚴格要求,只有技術優(yōu)于同業(yè),生產優(yōu)良率達八成以上,又有系統(tǒng)整合資 源可壓低成本的大廠,才較有機會接獲品牌大廠訂單。
身為觸摸屏產業(yè)后進者,市場份額卻能迅速超越日韓美等國,顯示出我國觸摸屏產業(yè)環(huán)境已發(fā)生質的改變。拓撲產業(yè)研究所上海研究員張之煩表示,從2010年起 國內觸摸屏產業(yè)界一直積極進行兩件事情:一是擴張電容屏產能;二是高階ITO導電膜玻璃、蓋板玻璃、觸摸屏用素玻璃甚至觸控IC方面都實現了自制,產業(yè)鏈 逐步完善。經過一年多的積累,已經涌現出一批具有發(fā)展前景的企業(yè),如萊寶高科、南玻、長信科技、宇順電子、超聲電子、歐菲光、華睿川等。
在國內100多家觸摸屏企業(yè)當中,適度整合與淘汰將是必然趨勢。拓撲認為,要能脫穎而出,首先就是有一定的技術積累和相關行業(yè)經驗。如業(yè)界稱為“觸摸屏三 杰”的萊寶高科、南玻、長信科技都是以ITO玻璃起家,在鍍膜技術上擁有很深的積累,萊寶高科TFT和CF的光刻工藝都可以和觸摸屏工藝嫁接。其次,觸摸 屏產業(yè)在擴張和擴產過程中,必須擁有充裕資金。最后,還有一定的關系網和口碑。在電阻屏時代,國內很多企業(yè)都與終端客戶建立了良好供應鏈關系,絕大多數企 業(yè)從電阻屏轉型到電容屏的過程中會把這樣的優(yōu)勢延續(xù)下來。
拓撲指出,目前國內知名觸摸屏企業(yè)均屬于上市公司,而從2010年開始,觸摸屏概念一直在中國股市被熱炒,基本上國內觸摸屏產業(yè)并不缺錢。既擁有資金和上 下游渠道關系,再加上技術的提升,若能經過適度的企業(yè)整合汰換,預估中國觸摸屏企業(yè)在全球產業(yè)界重要性將持續(xù)提升。
而臺灣地區(qū)面板和彩色濾光片廠商為應對觸控大潮,也正在積極調整生產線,轉移中小尺寸舊生產線至新顯示技術或投產觸摸屏,以消化過剩產能,強化5代以下生 產線利用率。拓撲認為,觸控需求倍增對面板大廠如友達、奇美來說,無疑是東山再起的新契機,除了加快IPS面板研發(fā)與量產速度并切入觸控模塊技術之外,更 應積極整合一條龍觸控產業(yè)鏈,才能有效發(fā)揮集團資源效益優(yōu)勢以擊敗競爭對手。
張揚告訴記者,中國多晶硅企業(yè)的成本按照300元人民幣每公斤計算(最低的已經達到了23美元每公斤),銷售價格按照650元每公斤計算(最高價格達到 800元每公斤),國內廠商損失利潤140億元,國內減少產值260億元;考慮海關增收的33.6億元增值稅,國內稅收凈損失45.6億元。
國內企業(yè)失升級良機
“如果他們老老實實地按照‘38號文’的要求,就會和其他大多數廠家一樣,因為受到規(guī)模限制,不僅多晶硅生產成本居高不下,能耗污染問題也很難得到解決。”王川說。
另一位從事多晶硅生產的國內企業(yè)負責人王川(化名)也向本報記者爆料稱:“由于‘38號文’對國內多晶硅進行打壓,因此,國內廠商失去了許多以規(guī)模換成本的機會。”
“從現有國內西門子法工廠的情況看,凡是已經上了規(guī)模的廠家,成本都大幅降低,能耗也大幅下降,污染問題也基本解決。”王川稱。
王川說:“以江蘇中能為例,該公司到2010年9月的成本已經降到24美元,也就是直接成本為160元每公斤,考慮折舊和利息,成本也已經不到220元每公斤;按照正常的市場規(guī)律,多晶硅在350元每公斤的價格,就屬于正常的市場價格。”
“但是,江蘇中能的成功,是由于其敢打擦邊球,頂著‘38號文’的壓力,他們悄悄地把原來的每年13500噸的生產線,成功地‘升級’到每年20000噸,從而一躍超越日本企業(yè)成為亞洲最大的多晶硅制造商,而且也比較成功地解決了污染的問題。”王川稱。
“如果他們老老實實地按照‘38號文’的要求,就會和其他大多數廠家一樣,因為受到規(guī)模限制,不僅多晶硅生產成本居高不下,能耗污染問題也很難得到解決。”王川說。
緊接著,王川向記者道出了更為內幕的實情。
2010年,多晶硅的市場價格從40萬元每噸上升到70萬元每噸(現貨價格達到80萬元每噸);按照每瓦8克多晶硅計算,光伏組件僅多晶硅環(huán)節(jié)成本就上升 了2.4元人民幣/千瓦時,對應到光伏發(fā)電的上網電價上,意味著每度電成本增加了0.12元。按照我國政府在“十二五”規(guī)劃補貼5GW、時間25年計算, 僅多晶硅的成本上升一項,就需要政府多補貼225億元。
然而,據記者了解,出于對我國新能源產業(yè)、尤其是光伏產業(yè)領先優(yōu)勢的恐懼,也由于其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加大,貿易保護勢力的抬頭,從轉嫁其國內經濟矛盾的角度出發(fā),歐美各國連續(xù)推出了一系列舉措,試圖打壓中國的光伏產業(yè)。
王川稱,繼試圖提高關稅的企圖失敗后,德國祭出了設置光伏產品進口的轉換效率下限的技術壁壘,歐盟企圖對中國進行反傾銷調查,美國借道鋼鐵工人聯合會要求對中國啟動“301法案”調查,日本則對光伏所需的石墨和碳纖維等產品限制對中國出口等等。
業(yè)內人士呼吁放行暫停項目
一位接近于工信部的人士告訴記者,隨著《多晶硅行業(yè)準入條件》的發(fā)布,令數個停滯的多晶硅項目重現曙光。#p#分頁標題#e#
“‘38號文’在年內可能解禁,但是具體時間尚不清楚。”上述這位人士說。
2011年3月中旬的時候,國內最大多晶硅廠商保利協(xié)鑫董事會主席朱共山宣布,在硅材料業(yè)務方面,將在現有的多晶硅及硅片產能基礎上進行擴產,預計2011年底多晶硅產能達到46000噸。
除了保利協(xié)鑫有產能擴容計劃之外,賽維LDK、大全集團、中冶集團等均有類似安排。
“中冶有計劃拓展多晶硅產能,計劃2011年產能達到1萬噸。”中冶集團副總裁張兆龍表示,中國多晶硅的產量并不足以滿足國內需求,所以不存在產能過剩,而目前國家對新能源的支持力度正在加大。
張兆龍認為,雖然生產1噸多晶硅需要耗電上萬度,但是多晶硅使用后產生的能效比較高,所以“多晶硅不是兩高產業(yè)”。
今年1月份工信部、發(fā)改委、環(huán)保部三部委聯合下發(fā)的《多晶硅行業(yè)準入條件》,給多晶硅企業(yè)帶來了一線曙光。
5月31日,一位參與《準入條件》起草的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規(guī)模、能耗、環(huán)保,是《準入條件》為中國新建多晶硅項目劃定的“三條紅線”:單線產能3000噸以上,綜合能耗不超過200千瓦時每千克,并減少污染。
“以產能標準為例,這是一個國際標準,目前,國內40多家多晶硅企業(yè)中,僅有1/4達到了這個水平。而目前已備案并準備建設的項目,在《準入條件》出臺后,將有一半無法通過審批。”上述人士告訴本報記者。
“已建成的我們不管,新上的項目必須達到這個標準,才能立項。”上述人士表示,此前,新建多晶硅項目實行“備案制”,但在《準入條件》出臺后,將實行“審批制”,不符合《標準》的新多晶硅項目,將無法上馬。
張揚告訴本報記者,今年應該會有數個多晶硅項目獲國家發(fā)改委核準。核準項目除需滿足《多晶硅行業(yè)準入條件》要求外,應該會在資質較好的企業(yè)中選擇,同時在原地新建、擴建的可能性極大。
張揚認為,國內規(guī)模小于3000噸的多晶硅小廠確實存在耗能高和沒有封閉循環(huán)裝置等問題,但《多晶硅行業(yè)準入條件》已對此做了明確規(guī)定,加之瓦克、德山、OCI等國際大廠都在擴產,“國內成本高出國際大廠20美元/噸左右,如果不擴,根本沒有任何競爭力”。
一位接近于工信部的人士告訴記者,隨著《多晶硅行業(yè)準入條件》的發(fā)布,令數個停滯的多晶硅項目重現曙光。“‘38號文’在年內可能解禁,但是具體時間尚不清楚。”上述這位人士說。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