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三維打印掀起一陣狂熱并進入主流。《經濟學人》預言它將帶來“第三次工業(yè)革命”,揭示“未來的工廠”?!哆B線雜志》主編為加入這一“自我制造”運動不惜辭職,他相信它“將比互聯(lián)網更加重大”。這股熱潮估計還將持續(xù)。
據說再過不久,我們就可以打印自己的衣服、汽車,甚至耳朵!每星期乃至每天,都有新的構想涌現。這一切只是炒作么?
要區(qū)分未來的現實和白日夢可能非常難。股市在評估這一新行業(yè)的領頭羊時,都有點吃不準。
兩家最大的3D 打印公司“3D 系統(tǒng)” 和“Stratasys”一年來股價先是一路攀升,進入 2013 年后卻出現暴跌,盡管它們都報出不俗的年度業(yè)績。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看懂 3D 打印的真實潛力?我們不妨回顧一下,當年一位高技術預言家是怎樣看待新機器的變革性威力的。
1989 年在接受《Inc.》雜志采訪時,蘋果公司的年輕創(chuàng)始人史蒂夫?喬布斯指出:“我認為,人類幾乎可以說是工具制造者,而電腦是我們造過的最了不起的工具。1970 年代我們中的很多人都看到了一點:將這種工具交到個人手中的重要性。
“假設用制造世界上最強大的電腦要花的錢,你可以造出 1000 臺能力僅及其千分之一的電腦,并把它們交到 1000 個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的手中。這樣做你得到的結果,將比把那臺世界上最強大的電腦交給一個人得到的更多。他們會以工具制造者永遠也想不到的方式來使用工具。而且一旦某個人琢磨出如何用這個工具來做某件事,他或她可以和另外 999 個人分享。”
快進 24 年,將上面的“電腦”換成“3D 打印機”,你就會很容易看到,我們可能也處在一場類似的技術巨變的邊緣。
被《Inc.》評為“1980 年代第一企業(yè)家”的喬布斯善于研判新技術的演進前景,而當時有很多懷疑派認為,不是每個家庭都需要一臺電腦。這類懷疑派今天仍有,他們質疑普通家庭是否用得著 3D 打印機。
證明他們錯誤的將是普通家庭而不是制造商。一家 3D 打印設計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瑪麗?黃指出:“如果你給予人們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的機會,他們就會超出你的預期。”
目前美國市場上的服裝、鞋子、珠寶多產自低成本國家。如果定制化生產讓美國公司不光設計,也自己打印這些產品會怎樣?這類商品正是人們希望能夠為自己量身定做的東西,這一優(yōu)勢加上運輸成本的降低,可以抵消海外低勞工成本的好處。這一“自我制造運動”有望催生出未來的蘋果和微軟。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