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十屆教育信息化博覽會—教育信息化展”在上海開幕。中國電信全面展示了服務教育部“三通兩平臺”的整體解決方案。會上,中國電信上海公司透露,已建成“萬兆骨干、千兆到校、百兆教室”的新一代網絡,并已推出“翼校通”、“電子書包”、“平安校園”等全面的教育信息化應用。
已實施“萬千百”工程進行光網化改造
此次展會展示了中國電信積極助力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意愿,演繹了服務智慧教育的整體實力。
據悉,中國電信一直對教育行業(yè)的信息化工作很重視。2013年1月,教育部與中國電信集團公司雙方在北京簽署戰(zhàn)略合作框架協議,確定共同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2012年5月,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中國電信上海公司在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的指導見證下,共同簽署了《推進教育信息化戰(zhàn)略合作協議》。雙方圍繞“智慧城市”行動計劃和十二五教育信息化總體安排,展開全方位合作。
同時,中國電信上海公司從2002年起,積極服務市教委與各區(qū)縣教育局,承擔了全市校校通主干網絡及14個區(qū)縣校校通網絡的建設和運行保障。
2009年起,中國電信上海公司在全國率先啟動“城市光網”建設,中國電信上海公司目前已經完成全市8個區(qū)縣校校通網絡的全光網化改造。目前已有超過1600所的中小學接入了上海電信的光纖網絡,占全市學校的80%左右。
年內,上海電信部門還將進一步配合相關區(qū)縣開展光網改造,力爭將基礎教育網絡率先建成“萬兆骨干、千兆到校、百兆教室”的新一代網絡,為各類教育信息化應用夯實網絡基礎。
打造教育云平臺實現教育資源“平民化”
目前上海電信已構建云平臺,“智慧教室”服務?;诮逃破脚_的“智慧教室”解決方案,可以達到異地遠程的音頻和板書的互動共享,并且支持多終端多系統的接入,讓在教育資源相對落后地區(qū)的學生也能獲得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聽到發(fā)達地區(qū)優(yōu)秀教師的課程。而教師也可以通過這樣的解決方案參加一些遠程培訓,既能減少培訓的成本。
教育機構充分利用中國電信教育云基礎設施,來建設區(qū)域數字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同時加強優(yōu)質教育資源開發(fā)與應用,完善網上精品課程建設,能夠建立廣覆蓋、多類型、多層次、開放便捷的教育資源體系。
而且借助中國電信的云平臺,可以將智慧校園和智慧家庭連接起來。學生在家里可隨時登錄個人空間復習智慧課堂的課件和資源,老師在家里可隨時上傳備課課件到自己的個人空間。上海市虹口區(qū)已經采用了電信的教育云平臺提供電子書包業(yè)務,目前已覆蓋全區(qū)18所學校。
校車校園內廣泛應用電信服務
校車監(jiān)控、校園監(jiān)控和平安短信這些是中國電信關愛學生安全和成長的立體化的解決方案。通過裝置在車輛中的各種傳感器、高清攝像頭、3G通信模塊,可以實時查看到車輛行進中的每個“動作”。一旦發(fā)生意外情況,駕駛員只需要一鍵即可與服務中心取得聯系,獲得車輛救援、報警、實時信息查詢等服務。學生家長使用手機就可以查看到孩子上下車的信息。目前上海在用2000余輛校車,中國電信攜手上汽集團已率先在專用校車上搭載該服務,并將逐步為現有校車提供增值服務。
另外,校園內的視頻監(jiān)控覆蓋區(qū)域可包括學校大門、主要通道、圍墻、停車場、各樓宇出入口、樓梯、各樓層走廊等。學校部署了中國電信全球眼網絡視頻監(jiān)控系統后,家長和老師可以通過電腦或手機上網隨時隨地觀看校園實時視頻,及時掌握校園內學生的活動情況,提高了學校安保工作效率。#p#分頁標題#e#
中國電信還推出平安短信,通過新一代物聯網技術將RFID、視頻監(jiān)控等信息化技術整合,還可讓教育部門和學生家長通過手機短信和互聯網平臺及時了解孩子何時進出學校校門信息。
翼校通等實現全天候實現家?;?/span>
目前翼校通業(yè)務已經全面上線,上海已有近百所學校開通了教師帳號,全國翼校通用戶數量已超過500萬。
翼校通是中國電信一款基于PC端和手機終端的家?;討茫且粋€不受時間限制、空間限制,集合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的全方位的實時交互信息溝通平臺。通過該平臺,學校與教師之間、學?;蚪處熀图议L之間可以利用手機、互聯網等手段,方便快捷地實現學校通知、家庭作業(yè)、在校表現、考試成績、課堂評語等教學信息的傳遞與互動。
會翼通則是中國電信新推出的一套網絡視頻會議服務,通過各種終端接入可隨時隨地參加會議、查看幻燈片演示文稿、培訓及報告等。對學生來說,遇到學習中的難點,回到家中也可通過該產品和老師視頻通話,請教問題。即使學生生病在家,也可以像在教室里一樣繼續(xù)聽老師的課,而且視頻的畫面可以投射在家里的電腦和電視的任意屏幕上。會翼通產品已廣泛應用在遠程教育領域,利用高清網絡視頻和高清網絡研討會,使他們非常容易與遍布全球的學生和老師聯系,加強跨學校和跨國的教學活動。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