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機即快速成形技術的一種機器,它是一種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技術。過去其常在模具制造、工業(yè)設計等領域被用于制造模型。它的原理是:把數據和原料放進3D打印機中,機器會按照程序把產品一層層造出來。打印出的產品,可以即時使用,通過3D打印機也可以打印出食物。
當我們置身博物館時,會被修復好的精美文物而震撼,但在博物館的幕后,修復與保護又是如何做的呢?
歷時一年籌備,昨日“巧手良醫(yī)——陜歷博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展”開幕。陜歷博保管部部長韓建武說,將博物館背后的神秘搬到大眾面前,這在全國的博物館中尚屬首次。
此次修復工作展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實驗室展廳”,由于修復室地方很小,只邀請少數文物愛好者走進文物修復室,親密接觸文物的保護與修復。
第二部分于8月5日開始,將在陜歷博東展廳開始布展,屆時將邀請更多文物愛好者,看文物是如何“走”進展廳的。
8月20日正式開幕后,該展覽將通過130余件實物展品、豐富的圖版說明向公眾介紹文物保護修復理念及修復流程,展示金屬、陶瓷、石質、紙質、壁畫等不同材質文物及與之對應的相關修復信息,各種修復儀器在文物中的應用,公眾可免費參觀。
揭秘1
一個無酸紙包裝信封價值達10元
文物特怕酸性,一件文物如長時間被酸性腐蝕,就會看不出它的模樣,甚至消失,比如很多青銅器長期受到酸性腐蝕,有的地方已經被腐蝕掉了,顏色已經不是最初模樣了。那么,文物在庫房是如何保護的呢?
昨日,在文物無酸紙質囊盒制作室內,工作人員正在制作各種文物包裝盒和信封。“文物包裝用紙,都是無酸紙,對文物無害。”制作室專家說,別小看這些紙張,國內不生產,全部進口,一個無酸紙信封就得10元,主要保存珍貴信件、相片等文物,可保持長久不褪色。目前,國際交流中重要信件也是用這種信封。這些紙如何裁剪呢?文物專家先量好文物的大小尺寸,之后在電腦上畫出適合包裝該文物的平面圖,再通過打印機直接打印出帶有折痕的盒子或者信封的平面紙,工作人員根據折痕將紙張就可以折成信封、盒子,最后用無酸膠水黏合。
對溫度、濕度有要求的文物,在盒子里還要鋪設調濕板,給文物制造小環(huán)境,調濕板也是進口的,調濕板在制作時直接做好其濕度標準,根據文物需要選擇相應的調濕板。調濕板的特點是如果外部濕度太大,它具有吸濕作用,如果外部干燥,它還會放濕,讓文物所處的小環(huán)境濕度相對穩(wěn)定。
揭秘2
3D打印出的金怪獸和原件無異
看過電影《十二生肖》的朋友應該有印象,演員戴上一副特別的掃描手套在銅獸首上摸了一遍,后方的3D成像系統(tǒng)便開始建模,用3D打印機打印、著色、進烤箱,一會兒,一個與真獸首一模一樣的仿制品便出爐了。
陜歷博文??聘笨崎L盧軒說,電影里的打印技術早已在文物保護中運用,只是沒有像電影中這邊一掃描,那邊就馬上打印出來。他們前不久打印長11厘米、高11.5厘米的“國寶文物金怪獸”,就用了14個小時,之后還用了一個多小時沖洗。通過3D打印出來的復制品,和文物原件幾乎沒有誤差。打印出來的金怪獸,和原件一模一樣。
那3D打印機如何打?。勘R軒說,這套3D成像打印系統(tǒng),只需將文物進行三維掃描,然后在電腦里做成三維圖像,再用打印機打印就可以了,掃描和打印所花費的時間,與文物本身的大小有關。打印“文物”的材料是光敏樹脂。之后,再用光敏樹脂“文物”制作模子,根據模子制作文物復制品。而以前制作文物復制品,需要對文物進行翻模,之后再制作,對文物損害比較大。
揭秘3
清鳳冠珠簾工藝精湛 讓專家難解
在文物修復室,修復專家正在對青銅器、木質等文物進行修復,一位模特頭上戴的精美鳳冠最令人關注,它整體呈現藍色,還有花朵、龍等精致造型,上面鑲嵌有珍珠和玻璃珠,整體保存較完好,只是前面的珠簾斷了很多。
專家介紹,鳳冠整體由銀制成金屬底托,之后在上面做各種造型,貼著頭的部分用布做成。那最為亮眼的藍色是什么呢?據介紹,這是很高超的點翠技術,就是將翠鳥的羽毛巧妙地粘貼在金屬底托上,形成吉祥精美的圖案,顯得典雅高貴。點翠的羽毛以翠藍色和雪青色的翠鳥羽毛為上品,用點翠工藝制作出的飾物,光澤感好,色彩艷麗,且永不褪色。
盧軒說,該文物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征集的家傳文物。最初,大家以為是當時唱戲用的,后來發(fā)現點翠這種高超技術只在很珍貴的飾品上用,應該是誥命夫人在特別重要的場合所戴。
目前,困擾修復專家的是鳳冠前面的珠簾,專家想把散落的珠子穿起來,他們找了最細的漁線,可穿起來后顯得死板,沒有原物那種隨風飄擺的氣質。但過去到底用啥穿的,他們還在琢磨。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