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基爾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fā)了新穎的3D打印“尖頭關節(jié)”,為手腕受傷的患者提供了更加靈活的手臂支撐形式。
尖刺關節(jié)的靈感來自于蜻蜓的自然翅微關節(jié),它具有新穎的互鎖機制,旨在在不損害自由運動的情況下緩沖手腕。當設置為最大剛度時,科學家們相信他們的設備非常適合治療日常勞損和扭傷,并防止運動員常見的過度伸展傷害。
該圖概述了基爾研究人員的3D打印腕關節(jié)夾板的布局,
研究人員的3D打印支持物(如圖)證明能夠抵抗30公斤的重量。圖片來自T.C.生物和仿生材料雜志。
革新腕部夾板
對肌肉,骨骼或關節(jié)的傷害(也稱為肌肉骨骼損傷)既痛苦又痛苦。根據(jù)基爾(Kiel)研究人員的說法,在英國和美國進行的全科醫(yī)生訪問中,多達15%與此類勞損,扭傷和骨折有關,其中大部分是由于劇烈的體育活動,例如健美或舉重。
目前,肌肉骨骼損傷通常用正統(tǒng)石膏來治療,但這些石膏可能很重,限制性很大,并且對環(huán)境極為不利。在一項可追溯至2012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僅浪費的繃帶每年就產生670頓垃圾,這需要創(chuàng)造一種更加環(huán)保的解決方案。
盡管3D打印的可訪問性不斷提高,最近產生了更輕巧且可回收的腕部夾板設計,但它們通常是為提高靈活性而不是移動性而設計的,從而限制了佩戴者的活動。為了克服這個問題,基爾團隊從控制蜻蜓翅膀變形的關節(jié)中汲取了靈感,開發(fā)出了更靈活的支撐,能夠更好地適應所施加的載荷。
蜻蜓的圖像及其翼靜脈關節(jié)的特寫鏡頭。
尖刺關節(jié)基于蜻蜓翅膀上的靜脈關節(jié)。圖片來自T.C.生物和仿生材料雜志。
堅固但適應性強的尖頭接頭
利用Prusa i3 MK3 3D打印機和PLA燈絲,科學家們能夠將他們的專利設計變?yōu)楝F(xiàn)實,從而創(chuàng)建了一個可以正常工作的腕板夾板原型。該設備本身具有一個可移動部件,該部件具有四個相互連接的管狀元件,每個元件都包括尖峰狀的塞子,允許用戶設置所需的角度以將其鎖定到位。
在其他地方,穿孔14×3×2 cm3的腕部支撐以改善透氣性,并在側面裝有四個手柄和維可牢尼龍搭扣帶,易于安裝或拆卸。為了評估設備的承重能力,研究小組對其進行了一系列靜態(tài)彎曲測試,事實證明該設備能夠承受高達30kg的重量。
如果由更具彈性的合金制成,研究人員聲稱它們的支撐可以承受超過450kg的壓力,鑒于目前舉重世界紀錄為477kg,這絕非易事。進一步的測試表明,該設備的“尖峰”也可以在腕部角度最大為70-80°的情況下激活,從而證明了其在預防超伸損傷中的功效。
盡管科學家尚未對其新穎的腕骨夾板進行臨床試驗,但他們已經設計出了膝蓋和肘部的變體,并考慮了他們代表“可銷售技術”的方法。該團隊還相信,他們的“可變移動性”概念可能非常適合機器人技術或工程應用,將來可能會產生變形的承重結構。
3D打印優(yōu)化的手臂支架
使用3D打印,可以精確調整許多臨床設備的尺寸和剛性水平,并且該技術通常用于制造定制支架。
例如,佐治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使用3D打印機為美式足球運動員索尼·米歇爾(Sony Michel)創(chuàng)建了個性化的手臂支架。碳纖維支撐使奔跑者恢復活動,同時保持了比賽過程中感覺到手臂下方的球的能力。
同樣,東南大學中大醫(yī)院的臨床醫(yī)生用3D打印了一種新穎的手臂支撐,使患者能夠重新使用左手。與傳統(tǒng)技術相比,使用3D掃描和建模,醫(yī)生最終能夠制造出更具可定制性的支架。
意大利生物醫(yī)學初創(chuàng)公司Exos采用更具可擴展性的方法,已開始銷售其新的“ Armor”系列可定制3D打印后牙套。模塊化支架在CES 2021上首次亮相,堅固而透氣,可根據(jù)每個患者的需求量身定制。
轉載請注明出處。